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小学教育 >

育英实验小学重构校本课程群 为学生铺筑成长的新跑道

时间:2019-06-07 02:20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近日,青山公园的登山石阶上出现一群孩子的身影,育英实验小学的学生正在参与学校特色拓展课程——登山课。课后,学生在习作中深有感触地写道:“回想起一开始我们还在山脚下的时候,抬头望着无数个台阶,心中还是有些紧张的。拾级而上,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登山的艰辛。”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面对高品质发展的时代新要求,育英小学秉持“雅慧教育——做最精彩的自己”的办学宗旨,以课程改革为中心任务,积极推动课程体系的整体重构。

  

1555898012039083232.jpg

  从群课程走向课程群

  “课程,是学生成长的跑道,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就需要什么样的跑道。”一直以来,育英实验小学校长华志英坚持把改革作为保持学校生命力的动力源泉。面对全国课程改革的不断升级,华志英召开了第一次学校领导层会议,会上她说:“我们雅慧课程体系内容丰富,但存在交叉重复现象,我们要改变‘求量’思路,尝试突破学科界限,加强整合。”时任副校长的王一娴补充道:“课程重构让我想到了生活中的‘和面’,好的课程体系不能水面分离,应该水面交融,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才能释放出创造的活力。”随着讨论的深入,“融合”和“创生”作为课程建设的新策略成了共识。

  学校迅速成立了课程建设核心组,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对三级课程进行重组再造、增补创新,系统架构后初步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快乐求知自能”“心路历程自励”“文化浸润自知”三大课程群。

  学科独立转为学科融合

  “融·创”课程群的蓝图画好后,在课题核心组例会上,华志英向教师们抛出了“要怎么做”这个问题。“课程群强调‘融合’,那么到底从哪些方面进行融合呢?想清楚了这个问题,也许切入点就能找到了。”丁霞玲副校长的观点为教师们的“思维围墙”找到了突破口。“学科之间的融合”“学科和非学科的融合”“围绕某一教学主题的资源融合”……思路被逐渐打开。

  为了进一步验证和厘清思维成果,华志英邀请了无锡市教科院吕红日博士到校进行“跨学科教学研究”的专题讲座。在专家指导下,学校确定了“相关课程设计模式”“拓展课程设计模式”“主题课程设计模式”三种课程设计模式。其中,“相关课程设计模式”强调国家课程的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容整合与联动实施,如综合语文、科学等多学科开展的“桂花”课程;“拓展课程设计模式”就是形成以国家课程为主、拓展课程为辅的“众星拱月”式课程群,如体育课程群包括武术、足球、击剑和登山等多个拓展课程;“主题课程设计模式”即围绕一个主题开发系列课程,如“中秋节”主题课程。三种模式有效打破学科间教学资源的壁垒,让孩子们在丰富、开放、动态和极具挑战的学习情境中体验着成长的快乐。

  评价从单一变得多元

  “这个封面很有创意!”“这个封面真漂亮,画的冬至团子像真的一样!”……去年12月21日,育英实小三年级开展了“乐享冬至”主题课程学习活动,活动结束后,老师要求各班学生制作《冬至》主题小册子,记录学习所得所感。“既然是改革,那就要区别于传统的知识评价,要从关注知识向关注生活转变,从重视内容向重视学生创造性转变。”对于“评价改革要改到怎么样”,华志英为老师们提出了方向指引。经过老师们的草根创造,诸如小册子类的以可视化作品展评学习成果的评价方式首次试水,有的孩子以绘画的形成记录了活动开展的场景,有的孩子以散文和配图的形式写下了自己的收获和感想。“学生作品不仅体现了其对学科知识的深度理解和迁移运用,还体现了其技术运用、审美情趣等素养,我觉得非常好,孩子们也非常感兴趣。”一位课程实施老师这样评价。

  除了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学校还采取了个人访谈、问卷调查和短信回访等方式,认真倾听来自孩子、教师和家长内心真实的声音,广泛搜集反馈信息,为进一步完善和推进主题课程积累了第一手资料。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