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小学教育 >

广东工业大学跨专业培养人才,助力“新工科”建设

时间:2019-03-11 19:27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梁杰舜是广东工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一名大四学生,毕业在即,当许多应届毕业生奔忙于找工作或考研时,他已有自己的人生规划——创业。他和伙伴郑锦航的试水项目“高尔夫球回收机器人”,目前已进入第二轮研发阶段,刚刚拿到第一笔孵化资金。梁杰舜的创业并非偶然,过去四年间,他在广东工业大学粤港机器人学院进行学习和研发。这并不是一个实体学院,而是该校以跨学科交叉和校企联合培养为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目的是培养一批高新产业的领军人才。粤港机器人学院只是该校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与实践案例之一。从2009年起,通过与政府、产业以及港澳方面多方协同,该校启动多专业融合、跨专业互动、创业引导、全程项目驱动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颁·奖·词

粤港机器人学院,引中外瞩目;科技金融创新班,与产业共进。立足广东的转型发展,培育个性化复合型双创人才,特色鲜明,硕果累累。

以校企合作深入产教融合

粤港机器人学院并非广东工业大学第一个跨专业互动的产学深度融合探索项目。早在2009年,广东工业大学就与广州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开设了跨机械、材料、自动化、计算机专业的校企联合培养实践班。这一实践班以双向选择为原则,以“3+1”的模式遴选在校三年级本科生参加,合作企业亦参与到整个培养方案当中。迄今,该校每年为这家企业输送至少30人。2013年,针对IC芯片设计人员极度匮乏的情况,与广州国家IC基地、Synopsys、Cadence等企业合作,以“2+2”的模式,从自动化、微电子、计算机和信息工程4个专业学生中进行选拔,每年招生60人,强调与国际最先进的芯片设计方法与工具平台相结合,连续毕业的三届学生供不应求。

跨专业“3+1”与“2+2”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发展至今,该校已与广州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东莞华中科学制造科学研究院、广东美的电器有限公司等260多家知名企业联合进行人才培养实践。在此基础上,粤港机器人学院更加突出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理念,从一年级就开始跨专业培养。每个学生要完成原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掌握原专业的思维方式;同时,还要完成跨专业的项目课程,了解到其它专业的思维方式。整个课程体系按照“新工科”需求打造。此外,粤港机器人学院的师资除来自学校外,还有香港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李泽湘团队、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知名企业工程师、国内外创业及金融投资企业人士。

以跨专业重构人才培养

梁杰舜的同学黄伟杰正在进行“网球回收机器人”的研发,他所在团队中的5名成员,分别来自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自动化、计算机和工业设计等4个专业。

广东工业大学教务处处长李丽娟介绍,跨专业遴选人才,由学校与产业相关方进行联合培养,这是该校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显像特征。以粤港机器人学院为例,面向全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自动化、工业设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等6个学院7个专业选拔学生,对这部分学生,由学校6个学院教师、行业企业单独拟定人才培养方案。“他们大约有70%的课程,跟本专业其他学生相同,另有30%的课程会不一样,包括财务、市场调研,也会纳入他们的课程体系”。

在项目开展前,这些额外的课程已被学生们充分利用。以梁杰舜为例,选择“高尔夫回收机器人”作为创业项目前,他和伙伴已进行超过3个月的市场考察,涉及领域包括高尔夫、网球和农业等。由项目驱动的学习强调学生的学习能力。他们会根据自身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专业学习。

为什么选择这种培养方式,而不是在学校另开一个新的综合性专业?“新开一个专业很容易,但我们考虑的是,新工科的需要,恰好是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体现在学校,就是多专业融合的特色。”

在整个研发过程中,黄伟杰和他的伙伴们根据各自的学科专长,各有分工:黄伟杰和周键朗负责机器人的结构设计和测试,梁太旺主要负责电控部分,薛泓负责机器视觉、深度学习部分,陈泽宇则主司产品的功能、结构、外形定义,还有产品后续的迭代方向。5名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组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功能完备的创业团队。目前,他们已获得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有限公司的15万元孵化资金。

以创新反哺日常化教学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