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2-29 19:46 |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采集插件 | 点击:次
以本为本 回归本源
——兰州大学贯彻落实新时代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进“四个回归”
【编者按】2016年10月在武汉高等学校工作座谈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同志就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高等教育思想,首次提出了高等教育“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的“四个回归”,立即在全国教育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和广泛认同。兰州大学高度重视“四个回归”的贯彻落实工作,校党委书记袁占亭同志撰写了题为《高等教育“四个回归”的时代意义》的体会,并在《中国高等教育》2016年第23期发表,2017年第4期《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学校结合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整改工作,扎实推进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召开了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这是改革开放40年来的第一次本科教育会议,陈宝生部长在会议上作了题为《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的讲话,再次对“四个回归”进行了全面阐述,并把“四个回归”看作本科教育的两个基本点之一。教育部发布的《一流本科教育宣言》和即将发布的新时代高等教育40条中,均把“四个回归”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遵循,为新时代的本科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全校上下将全面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认真学习领会高等教育“四个回归”的内涵,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推进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切实把“四个回归”落到实处。为更深刻地学习落实教育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现将党委书记袁占亭同志的《高等教育“四个回归”的时代意义》一文再次刊出,供大家参考。
高等教育“四个回归”的时代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等学校期间,就党的教育方针、青年核心价值观的养成、好老师的标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科技创新等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新时期教育领域的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他的讲话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内涵丰富,在高等教育界引发强烈共鸣和热烈反响。2016年10月15日,在教育部召开的武汉地区高等学校工作座谈会上,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要求高等教育要做到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等四个“回归”。陈宝生部长的讲话言简意赅,是对高等教育发展基本规律和基本逻辑的通俗表达,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系列讲话和论述的高度概括,在我国高等教育推进综合改革的背景下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回归常识是深化高校教学改革的控扼之要
教育的常识就是读书。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视察期间告诫北大学生“大学阶段,‘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有老师指点,有同学切磋,有浩瀚的书籍引路,可以心无旁骛求知问学。此时不努力,更待何时?”但现在读书竟然成了教育的问题,特别是成了高等学校的问题。由浙江工业大学图书馆开展的一项针对国内外大学生阅读情况的调查发现:我国大学生平均每天阅读文献量达到三万字以上者仅占18%,而美国、加拿大、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大学生是85%;我国大学生平均每学期阅读课外书达到10本书以上者仅占12%,而美、加、英、澳等国家则达92%;我国大学生平均每学期阅读专业论文达到50篇以上者仅占17%,而美、加、英、澳等国家则达89%。这些对比鲜明的数字,说明大学生阅读量不足是我国高等学校的教育现实,这和人们对大学生读书状况的日常感官感受是一致的。更令人担心的是,该项调查也发现,只有31%的我国大学生认为专业课教师要求学生写课外专业阅读文献综述或述评,而美、加、英、澳等国家则达86%;出于兴趣读书的我国大学生仅占33%,为考出好成绩而读书者高达67%,而美、加、英、澳等国家大学生出于兴趣读书者高达76%,为考出好成绩而读书者为34%。这说明我国一些大学教师对学生读书要求不高,学生功利性读书比较普遍。我国高校阅读问题的凸显导致课堂教学改革举步维艰。
高等教育回归常识是高等学校课堂教学现代化的呼唤。教学是高等学校的工作中心,是高等学校的基本社会职能,一流大学必须有一流的教学。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从恢复基本秩序到规范运行,再到冲刺世界一流,教学工作在改革中持续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一些高校课堂教学内容方法陈旧单一的问题依然如故,饱受诟病,已然成为建设一流大学的拦路虎,成为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存在的主要差距。为了追赶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学水平,推进课堂教学现代化,我国一些大学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采取了一些改革举措,例如一些大学开始开设新生研讨课,推广研究型教学模式等,但大多数改革在实践中难以为继。从学的方面来看,由于阅读量较少,大学生为教学改革课程储备的知识量有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无法实现在知识、思想、方法上的衔接、共鸣和碰撞,智力激荡不够,学生在课堂上既感受不到探索的快乐,也收获不到丰富的信息。从教的方面看,一种情况是教师知识渊博,学生知识储备太过单薄,无法进行有效互动并启发学生思维,教师只能重操旧业,以灌输、注入式教学完事;还有一种情况是教师本身知识有限,无力在现有知识基础上“以现知隐、以往知来”,无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满堂灌”模式。“知识储备不足、视野不够,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更谈不上游刃有余。”于是“满堂灌”一统我国大学课堂的局面所在皆是。正如生产工具落后导致劳动者虽然辛勤付出而劳动生产率低下一样,“满堂灌”的课堂教学因教学方法落后而导致它是一种大学教师辛勤的低效劳动,这种教学无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并体验运用知识的具体情境;无助于训练学生的探索精神、批判精神和逻辑思维活动;无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精神;无助于增强师生之间思想、情感交流;无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在信息时代做好老师,自己所知道的必须大大超过要教给学生的范围,不仅要有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视野。”因此,深化教学改革就必须革除陈旧落后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而这又必须建立在教师和学生回归常识,即读书的基础上。因此读书成为深化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控扼之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