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小学教育
人民日报点赞海口湿地绿沁于心

 

人民日报点赞海口湿地绿沁于心

  ↑《人民日报》10月24日04版版面图

  以下为报道全文:

  近两年,海口人兴起了在朋友圈“晒绿”。而海口的绿,最浓最广是湿地。地处海南岛北部,北濒琼州海峡,自古有“水城”之称的海口,湿地面积29093.09公顷,湿地率达12.7%。

  10月22日,《国际湿地公约》第十三届缔约方大会在阿联酋迪拜举行。海口市进入第一批国际湿地城市候选名单。“海南的生态环境只能变好不能变差。”海南省委书记刘赐贵反复要求。

  湿地镶在城中,绿色映照好生活

  美舍河纵贯海口南北,全长23.8公里,流域面积50.16平方公里,被称为海口的“母亲河”。由于受到污染,一度因为河道气味难闻而无人驻足。

  2016年底,海口市全面启动美舍河综合治理工程,综合考虑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采用“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的治理路径。特别是在美舍河流域凤翔段3.5万平方米的建筑垃圾堆弃场之上,利用原地形落差建设成了八级净水梯田人工湿地,约1.4万平方米。该湿地融合了10余项中国科学院水处理专利技术。

  2017年8月,美舍河获批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同年底获原国家林业局批准开展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工作。

  海南生态环境好不等于生态环保工作可以止步,生态文明建设永远在路上。海南省省长沈晓明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海南的“金饭碗”,要像珍惜生命一样保护好它。

  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的指导下,“进行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修复”成为海口黑臭水体修复的主要思路:摒弃过去人工化、“三面光”的河道硬化渠化治理方式,综合考虑各种生态要素,岸上严格控源截污、河道种草水生态修复、拆除原混凝土岸线补种红树林,提升河流生态系统的功能。依此方法,全市32条水体告别黑臭。

  2016年底,海口市湿地保护修复总体规划(2017—2025年)编制;2017年10月,海口市成为全国首批“湾长制”试点,并率先将“河长制”与“湾长制”结合,实现“河湾同治”。海口市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主任陈松介绍,2018年,五源河经过生态修复变成滨海湿地,潭丰洋从土地平整硬化项目变成湖泊湿地,凤翔公园八级人工湿地梯田日均处理污水尾水数千吨。目前,海口市森林覆盖率达38.4%,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2.7%。

  “湿地多了好了,各种鸟类和水菜花、水蕨等植物也多了,红树林就长在步道脚边。”常在美舍河边散步的海口市民王少伟说。今年初,联合国湿地公约组织秘书长玛莎·罗杰斯·乌瑞格来海口考察时表示,海口湿地保护与修复的实践,对其他国家城市的生态修复有借鉴作用。

  树立生态理念,人人都是巡护员

  开学第一课,海口市丁村小学和五源河学校的孩子们来到凤翔湿地公园和五源河湿地公园。在这里,城里的孩子认识了荔枝树、龙眼树、菠萝蜜树,明白了纸莎草、美人蕉、睡莲分别有什么样的净污效果。

  湿地摄影比赛、中小学征文比赛、青少年湿地演讲比赛……在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中,学生们了解自然;拍摄微电影、纪录片、制作绘本、创建“湿地学校”……在各项实践活动中,学生们更加热爱自然。

  2014年,海口湿地保护志愿服务活动开始起步。2017年,海口市相关文件出台,对湿地保护志愿服务活动提出明确要求,并在市级层面制定了湿地保护志愿者制度。目前,已有海口市志愿服务联合会、海口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和海南观鸟会等50余家公益组织,志愿者从不足1000名增加到9000名。2017年以来,共举办各类湿地保护志愿服务活动上百次,参加人数上万人次。

  周末之夜,“松鼠学堂”活动开始了。“这棵是红海榄吗?”“这是变色树蜥吗?”学堂的春香姐姐耐心地回答着孩子们的问题。这家2014年成立的湿地保护公益组织,专注于自然教育推广和自然生态保育,至今已经举办了近百场湿地公益讲座和数十次湿地生态之旅,深受家长和孩子的喜爱。他们还邀请北京动植物专家等对人员进行培训,培养了一批湿地导览员。

  在基层,湿地保护的理念同样深入人心。从东西湖到沙坡水库,百姓“河长”的日常巡查不仅有效劝阻了市民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更宣传了环保理念;从昌旺溪到三十六曲溪,镇、村干部不遗余力地宣传建设湿地保护小区、湿地公园的好处,号召村民自觉保护环境,抵制电鱼、猎鸟等不良行为,取得了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