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小学教育 >

热门专业易“跌停” 大学生看重“未来就业率”

时间:2018-11-28 05:00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浙江在线09月01日讯 据《青年时报》报道 一直以来,大学生就业率的统计口径始终没有统一标准,也没有法定的发布机构,因而,通过商业调查公司、高校、不同职能部门等多种渠道发布的就业率数值,在现实中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面前总难免遭受质疑。

  其实,大学生就业率并非没有“最权威”的出处。记者通过多方了解得知,从2004年开始,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每年都会发布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区间统计表,罗列出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这份统计表在每年的高考临近之时发布,体现的是各个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2-3个月的初次就业情况,据此推断其意图很可能是要为考生依据就业形势来选择大学专业提供参考。

  这份出自教育部的就业率统计表,其权威性和可信性要高于其他途径发布的就业率,本该广泛传播,造福于广大有需人群。但是事实上,记者调查发现,许多考生和家长对它知之甚少。这份统计表似乎表现出一种“遮遮掩掩”、不愿自我宣传的低调做派,令人不可思议。

  在整合、分析了连续6年的大量就业率数据后,记者发现,大学本科同一专业的就业率,在不同年份间竟然如同股市行情一般跌宕起伏,令人心悬。例如曾被力捧的“热门专业”小学教育,在2004年的就业率达到95%以上,但4年以后的2008年,居然跌至80%以下。

  选择“热门专业”是很多考生填报大学志愿的依据。可是,如果就业率会出现如此惊人的“崩盘”,那么读书就业就很可能成为一场股海博弈,学生以青春和未来为本钱杀入大学这个“股海”,最终被“跌停”、“套牢”,甚至“倾家荡产”。

  大学专业选择的新关键词:“未来就业率”

  2008年毕业于上海某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张海丽,如今在一家合资企业任部门秘书。

  “我高考那年,小学教育的工作很好找,待遇也高,据说毕业生在3月份就被抢光了。我和很多同学在高考时都选择了小教专业。”张海丽回忆说,“但是到了2007年以后,忽然发现满大街都是小教专业的,而很多小学则要求老师有研究生学历,本科生基本都降格到一些培训机构去,要么从事其他行业了。”

  “现在想想,其实那时候选择小教专业,就因为看到就业形势好,但是没料到就业形势会急转直下到这个地步。早知如此,我一定会重新选择。”

  和张海丽一样,2009年毕业于北京某本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的唐狄,当初也是冲着高就业率选择了这个专业。“当时也不知道金融工程到底要学什么,只是看到这个专业工作条件很优越就报考了。班里起码有一半的同学都是这样。”毕业后,唐狄先后辗转在京、广、沪等地,却一直没能找到预期中的好工作,“每次面试都要和上百人竞争,待遇和前几年相比反倒更差了。”

  比张海丽、唐狄幸运的是,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开始懂得“未来就业率”的重要性。

  今年4月,在杭州的一次高招咨询会上,学生家长陈先生发现,有所学校说“信息安全专业很好,就业率98%,很热门”,可是当他问“4年毕业以后就业率还会那么高吗”,对方却支支吾吾说不出来,这让他对这所学校的印象大打折扣。陈先生表示,当年的就业率高,可能会吸引很多人报考所谓“热门专业”,学校则顺势扩招,4年后会不会人才过剩,反倒找不到工作呢?

  高考应届生小赵也参加过几次高招咨询会,他说自己对各所学校声称的“当年就业率”一点兴趣也没有,他提问的内容集中在“4年后杭州的产业发展趋势”、“4年后杭州的人才需求情况”等“未来层面”,往往问得咨询处的老师满脸愕然。

  另一位杭州家长则对记者说:“看过人家吃亏的,盯着当年的就业率其实没有用,关键在4年以后。”他咨询过不少就业指导专家,希望为孩子选择一个就业前景较好的专业。但是专家告诉他,对未来的就业形势不便提供意见,“因为变数太多,没有人预测过4年后的就业率,他们也无能为力。”这位家长无奈地说,能指望的只有教育部门了。

  浙江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未来就业率”成为许多考生家长咨询的新关键词,“以前的不少热门专业,这两年都出现了就业难的现象。现在的家长更关心4年以后的就业情况。”该工作人员也表示,目前发布就业率都是当年的情况,“没有听说过哪个部门负责研究4年后的就业率的。”

  “低调”的就业率统计表浮出水面

  “就业率年度变化趋势”呼之欲出

  如果说就业率是一项逐年上涨、至少是维持平稳的数据,那也许就没有这么多问题了。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