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小学教育 >

第一位小学“教授”职称变迁记:让小学教师有了“出头之日”

时间:2018-11-11 09:31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  2010年全国第一位小学“教授”

­  2009年,作为全国3个改革试点之一,山东潍坊和陕西宝鸡、吉林松原开始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重点改革原来中学和小学教师相互独立的职称(职务)制度体系,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制度,并首次设中小学正高级教师职称,明确要求教学业绩、育人水平和师德素养成为职务晋升的主要依据。

­  这次改革在职称等级上,设置了从正高级职称到员级5个等级,依次为正高级教师、高级教师、一级教师、二级教师、三级教师。统一后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与原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对应关系是:原中学高级教师(含在小学中聘任的中学高级教师)对应高级教师;原中学一级教师和小学高级教师对应一级教师;原中学二级教师和小学一级教师对应二级教师;原中学三级教师和小学二级、三级教师对应三级教师,并与职称的正高、副高、中级、助理、员级相对应。此外,在2003年评聘分离之后,要求再次实现评聘合一,原则上有多少岗位,就评多少职称,聘多少老师。

­  当时已经是中学高级教师、相当于“副教授”的姜言邦,仔细对照了一下评正高级教师的条件和要求后,填表报了名。

­  2010年7月,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指出,要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系列,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提高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改善教师待遇,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看到这一消息,姜言邦感到高兴极了,觉得全国的小学教师有了“出头之日”。

­  事实上,这时候潍坊等3个试点的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也正在紧锣密鼓、有条不紊地进行。2010年底,潍坊市17名中小学教师被核准为全国第一批正高级职称的中小学教师,从此,中小学教师也有了属于自己的“教授”级别。在这17位中小学教师中,姜言邦是唯一的小学老师,因而成为全国第一位小学“教授”。在姜言邦看来,“小学教师不再‘低人一等’,得到了他们早就应该得到的东西”。

­  当然,能够成为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全国第一个小学“教授”,并非易事。根据潍坊试点正高级教师职称评审办法,要想评上正高级职称,要求“教书育人业绩卓著,教学业务精湛,教研能力突出,示范引领作用显著”,还必须符合承担学生管理工作5年以上等条件,体现了教学育人优先的原则,共计有18项被细化的条件,可谓严之又严。

­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试点改革过程中的诸多操作方式堪称亮点。潍坊的人事和教育主管部门没有搞“一刀切”统一制定评审方案,而是只负责定原则方向,把具体的评审权力还给学校,让学校自己制定评审方案,进行民主推选;学校也把评审方案的制定放权教师,最终的方案要获得85%以上的教职工同意通过,公示7天没有异议,才开始评审推荐。潍坊日向友好学校的评审方案还大大向班主任倾斜,潍坊一中则要求按比例核定岗位数,实现评聘合一,且杜绝论资排辈现象。

­  如今,此次试点改革的效果已逐渐开始显现。高层次人才因为职称限制不愿到小学任教、优秀小学教师往中学跑的状况已开始出现改观苗头。2009年和2010年,潍坊市已吸引了近600多名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优秀人才到小学任教,创历史新高。

­  回忆20多年间参评职称的经历,姜言邦说,他也经历过与领导竞争、与自己当年的老师竞争的尴尬局面,但每一次他都因为突出的教学科研业绩脱颖而出。在姜言邦看来,这些并非是他炫耀自己的经历,而是他认为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越来越合理,越来越有利于促进教师队伍建设的感言。对于职称与职业的关系,姜言邦也有自己的看法:“职称再高,我还是一名普通的小学老师。我相信职称、认可职称,但并不崇拜职称、唯职称是从,做好教书育人工作,才是我作为教师的一生追求。”

­  不久前,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好消息再一次传来。2011年7月16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表示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试点将进一步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实现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的有效衔接。8月31日,在第27个教师节来临之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近两年试点改革的基础上,再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国部分地市开展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设置正高级职称,提高中小学教师职业地位,鼓励更多高学历、高素质人才从事中小学教育。

标签: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