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小学教育 >

咬定青山不放松 山东省破解城镇中小学大班额问题工作纪实

时间:2018-11-03 09:18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咬定青山不放松 山东省破解城镇中小学大班额问题工作纪实

郓城县东关小学的学生们在高标准建成的运动场上撒欢。 王占波/摄

  走进莘县春笋小学,映入记者眼帘的是宽敞明亮的新教学楼、学生公寓、学生餐厅和标准化操场,多媒体电教室、舞蹈室、科学实验室、图书阅览室、科学会堂等20余个专用场所一应俱全。校长谢保民向记者介绍,学校于2016年9月投入使用,占地面积45亩,建筑面积达3.5万平方米,现有91个教学班,4356名学生。“以前,教室里人满为患,前排课桌紧靠着讲台,后排座位倚着后墙,学生转个身、伸个腿都费劲。现在可好了,班额完全符合要求,学生们不再‘挤油油’,可以安心学习了。” 谢保民感慨道。

  近年来,我省将破解城镇中小学大班额工作作为一项政府主导、教育等各部门积极参与、全社会鼎力支持的重大民生工程,举全省之力推进。各地各部门强化责任意识和机遇意识,摒弃畏难情绪,把压力转化成动力,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毅力,咬定青山不放松,“撸起袖子加油干”。党的十九大会议期间,十九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厅长左敏欣喜地告诉记者: 2015年以来,山东抓住学校建设“人、地、钱”三要素,强化政策支持,创新工作机制,累计投入1220.17亿元,建设中小学2963所,共计新增学位253万个,将困扰多年的城镇中小学大班额问题基本解决。伴随大班额工作取得令人瞩目的重大进展,山东全省中小学办学条件也随之得到极大改善,教育发展之基进一步夯实,群众认同感、师生获得感大幅提升,齐鲁城乡教育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

  进入新世纪后,每到秋季快开学的时候,很多城镇中小学校长都有主动关掉手机“失联”的经历。为什么这样做?原因很简单:想来上学的孩子太多,教室里已人满为患。亲戚、同学、朋友、领导纷纷打电话找,一个也不能得罪,只能关机。校长是关机了,但问题并未到此结束。因为符合就近入学条件,家长们纷纷到教育局反映,打“12345”电话投诉,甚至到当地党委、政府门口施压。

  “孩子没有学上”让教育局长及校长们承受了巨大压力。其实,校长们真的很无奈。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学校所属的片区新建楼盘逐年增多,加之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增多,意味着将来到他们学校就读的孩子越来越多,而学校改扩建的速度却远低于入学孩子数量增长的速度。怎么办?只能硬“挤”,我省某地一所学校就曾创下一个班117人的尴尬纪录。

  按照国家规定,小学每班不超过45人,中学每班不超过50人。学生数超过56人的班级称之为大班额,学生数超过66人的称之为超大班额。统计显示,2016年前,山东普通中小学共有班级27.6万个,其中大班额约占11万个,超过40%;超大班额2万多个,约占9%。全省17个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大班额问题,其中11个市存在超大班额问题,个别县(市、区)大班额比例高达90%。

  从表面上看,大班额是校园现象;深层次看,其实是个不折不扣的社会问题。有专家指出,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问题突出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引发的人口变动,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导致城镇人口激增,义务教育学校“城镇挤、农村空”现象普遍存在;二是优质教育资源紧缺,校际发展不平衡,存在优质学校、热点学校班额不断扩大,薄弱学校班额不足等问题;三是学校布局不尽合理,随着城市不断发展,原来人口密度不大的地区人口数量不断上升,而学校布局没有跟上城市发展步伐,学校建设与城市建设不同步,导致新城区教育资源不足。

  当然,大班额现象无法自然消解甚至愈演愈烈,家长盲目择校的助推作用不可忽视。有家长表示,之所以舍近求远,把孩子送到名气较大的学校,甘愿忍受大班额的拥挤,就是因为这些学校的升学率高。不少家长通过找熟人、托关系,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名校就读,或提前将孩子的户口落在名校所在学区等。由于城乡教育存在较大差距,不少家庭条件较好的农村家长也千方百计地把孩子送进办学条件好、升学率高的城区学校。于是乎,城镇班额迅速膨胀。

  有人认为,城镇化进程加快导致大班额现象出现,受此影响,农村学校尤其是村级小学生源急剧向城镇流动,据此担忧农村教育更加薄弱。左敏指出,城镇化是一个趋势,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教育资源配置相对滞后,学校建设和教师配备不足,因而出现了供求总量上的矛盾;同时,由于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又出现了结构性的矛盾。随着两方面矛盾的叠加,大班额问题凸显。左敏认为,教育是经济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门,应当和经济社会发展合拍同步。城镇化率不断提高是必然趋势,优质教育资源均等化也非朝夕之功,应当通过城镇、农村双轮驱动来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