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11-08 12:40 | 来源:墨客学术 | 作者:墨客学术 | 点击:次
【资源】土地资源:老河口市土地总面积1032平方公里。地形以肖地为主,西北部丘陵区面积225.3平方公里,东部平岗区面积590平方公里,中南部平原区面积216.7平方公里,各占全市总面积的21.8%、57.2%、21%。土壤类型多样,西北部为山地棕壤,PH值一般低于7.0,含氮0.2%左右,有机质含量3%;东南部岗地和中南部平原多为水稻土,PH值7.1左右,有机质含量1.8%,含氮0.14%、含磷0.06%、含钾1.73%;东北部黄棕壤土居多,PH值6.5—8.5之间。全市最高点海拔462米(赵岗青杠扒),最低点海拔74米(仙人渡猪圈洲),整个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呈簸箕口状。
水资源:老河口市西临汉水,自洪山嘴傅家寨西北部人境,经城区至柴店岗入襄樊市襄阳区。流境长58公里,境内流域面积26.8平方公里。汉江王甫洲水利枢纽蓄水位86.4米,形成了42平方公里、水质优良、适合水产养殖的梨花湖,成为鄂西北观光、旅游、度假、休闲的热点景区。全市境内有26条小河,总流域面积896平方公里,大部分为季节性河流。境内有大、中型水库8处,小型水库48处,总库容量3.2亿立方米。引水主干渠65条、288公里。
矿产资源:全市已探明矿产9种,主要分布:赵岗的煤矿、赵岗至袁冲的铁矿、赵岗的白云石矿、汉水沿岸的砂金和石英石、纪洪的石灰石、傅家寨一带的型砂和枯土矿。
森林资源:本市土壤种类繁多,适于多种林木生长,不利因素是普遍缺氮。酸碱度大部分是中性(pH值6.5—7.5)。丘陵土壤分布在市北、西北和南部,林荒地主要土种是:林死黄土、林黄沙泥土、林灰棕色石灰土、荒灰棕色石灰渣子土、荒灰砾质石灰土、灰紫砂泥土等,其特点是土层较深厚,肥力差,粘重板结。可发展马尾松、刺槐、栎类、紫穗槐、国外松等耐瘠薄、干旱,适应性较强的树种。岗地土壤在境内比重最大,有岗黄土、岗黄泥土、白土、黑土料姜黄土、林岗黄泥土、林料姜黄土等20个土种,土层较厚,质地粘重,保水保肥,缺乏养分,宜种植刺槐、紫穗槐、川柏、波兰杨、大观杨等。平原土壤主要土种有沙土、油沙土、老黄土、夹黄土等,特点是团粒结构差,通气透水性好,抗早力差,多呈微碱性反应,适于杨柳类、椿、榆等速生阔叶树种。境内现有树种56科192种,其中乡土树种39科99种,引进树种34科93种。
野生动物:鸠、鸽、鹌鹑、鹰、燕、鹊、啄木鸟、莺、兔、狐、獾、豹(40年代绝迹)、蛇、蝎、蜈蚣、萤、蚁、蜂、蝶、蜻蜓、螳螂、壁虎等。
土壤:本市西北丘陵区成土母质,主要有泥灰岩、硅质灰岩及少量泥灰岩、红色砂岩等。土壤类型,主要是各种岩性土,如石灰土、紫色土及相应的水稻土。向东南过渡为平岗地带,其母质为第四纪粘土、红砂岩,形成的土壤以黄土为主,红砂泥土少量镶嵌及相应各种水稻土。西南部为近代河流冲积物母质,所形成的土壤为天石炭反映的潮土、灰潮土。1983年土壤普查,全市土壤有5个土类,10个亚属,23个土属,103个土种,具有土壤酸碱适中,含钾较高,土层深厚等优点。
气候:本市属副热带大陆性气候。气候温和,雨量丰富,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无霜期长,严寒酷暑时间较短。适宜水稻、小麦、棉花、芝麻、烟叶等农作物生长。据1950年6月至1981年连续31年(下同)市气候资料统计,年平均气温15.30℃(最高20.8℃,最低10. 9℃);无霜期238天(最长为280天,最短为208天);降水量为838.1毫米(1954年最大为1245. 3毫米,1966年最小为473. 8毫米);降水日数为115. 6天(1954年最多为163天,1966年最少93天);日常照时数为1902小时(最多为2232小时,最少为1558小时);1977年,极端最低温度达零下17.2度,1961年7月23日,最高温度达41.0度。
旅游资源:抗日战争第五战区李宗仁长官司令部旧址: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第五战区李宗仁长官司令部于1939年秋至1945年3 月移驻鄂西北重镇——老河口。“抗日战争第五战区李宗仁长官司令部旧址”(以下简称“旧址”)位于老河口市区北京路东侧。原建筑一井三院,前、中院为典型砖木结构北方民居,后院为砖木结构仿欧式建筑,现建筑面积为824平方米,占地总面积为2530平方米。维修复原有“高级将领军事会议室”、“李将军书房、卧室”、“侍从室”、“接待室”、“调查室”、“机要室”、“作战室”等。“旧址”布展有“旧址史料陈列”,以“正面战场、首战告捷”、“移师河口、战绩辉煌”、“文人志士、光河救亡”、“青春戎马、晚节黄花”四个部分,介绍了身为桂系将领的李宗仁先生,在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在民族危亡时刻,坚持“焦土抗战”,率五战区爱国官兵会战徐州,在正面战场首战告捷,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移师河口后,破袭平汉铁路,钳制武汉、屏蔽川陕,率部活跃在鄂、豫、皖地区,先后与进犯日军进行了随枣会战、枣宜会战、豫南鄂北会战等著名战役,在老河口坚持抗战达六年之久,保卫了鄂北豫南大片国土,粉碎了日军巩固华中、图霸西北的阴谋。“旧址”陈列以珍贵的史料,客观的反映了面对日军的进攻,身处国民党派系斗争中的李宗仁,时而联蒋剿共,时而容共抗日,基本上保持着抗日爱国的开明政策,使得一大批共产党人和进步文化人士云集河口,如:胡绳、刘仲容、姚雪垠、碧野、臧克家、张光年、王寄舟等人,他们或在《鄂北日报》、《阵中日报》上经常发表进步文章,或创作抗日文艺作品,或进行救亡演出活动,大大激发了五战区爱国官兵抗战御侮的民族精神。李宗仁先生在老河口除指挥战争外,还注意关心民众,整肃治安,发展文化教育,开展体育运动,受到光河民众欢迎。晚年,李宗仁先生排除阻力,毅然回归新中国,再次表现了一个爱国者的情怀。1987年,老河口市政府投资维修了“旧址”中院,并对外开放,作为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宣传的阵地。同年公布“旧址”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全貌修复了“旧址”,并修建了碑廊等附属设施。以“旧址”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老河口市博物馆先后在这里举办了《安岗战国墓出土文物展》、《香港的历史和今天图片展》、《中华将帅·叱咤风云展》、《李宗仁旧址史料陈列》等展览,坚持常年开放。接待了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胡绳、湖北省省长蒋祝平、省政协副主席钟书樵、原国家文物局局 长张德勤、李宗仁长子李幼邻等。自1987年来,已累计接待观众达20余万人次。“旧址”已经成为老河口市一处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对外开放景点,先后被命名为老河口市和襄樊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湖北省爱国主义教育省级示范基地,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