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10-08 02:48 | 来源:墨客学术 | 作者:墨客学术 | 点击:次
缙云是浙江丽水市的辖县,三角状的县域像锥子一样嵌入金华、台州、温州、处州(今丽水)四府交界处,自古就有“三府通京喉道”之称。“石头”是缙云的关键词,孔武有力的大型石拱桥、高达五六层的石屋、江南一带规模最大的石窟群,都让缙云成为婉约江南的一个“异数”。不少人眼中的江浙总是一派旖旎水乡的风情,而在缙云,我们会见识到一种由石头缔造的风骨江南。
火山 凝成了缙云的骨架
缙云县地处浙江中南腹地,这里千米以上的高山有343座,括苍山脉与武夷山的余脉仙霞岭在此交汇,好溪穿境而过,两岸险峰嵯峨,田园村落交错,水色山气缠绕,宛若变化莫测的人间仙境。在这方山水中,仙都是仙境中的仙境,鼎湖峰是仙境中的最高境界。
仙都原名缙云山,因唐玄宗一句“仙人荟萃之都”而名动天下,遂改名为仙都。我去仙都的时候,正值春雨初歇,鼎湖峰钻入云雾中,若隐若现,显得仙气十足。一群白鹭从柳树林中飞起,如同碎纸片被风卷起,顺着好溪波间飘洒开去,飘向了对岸的鼎湖峰,渐渐不见了踪影。眼前的场景,800年前的王十朋也见过,这位厌倦了都市生活的南宋状元惊叹于这灵性的山水,写下了“皇都归客入仙都,厌看西湖看鼎湖”的诗句。
这联诗固然藏着王十朋对鼎湖峰的偏爱,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看似“柔美”的脾性之下,缙云的骨子里隐藏的却是一副“暴烈”的性格。
缙云的骨架是一片亿万年前形成的火山。这里位于武夷山-戴云山隆起地带和寿昌-丽水-景宁断裂带的中段、浙江火山带的交叉点上,盛产千奇百怪的火山岩。仙都、黄龙、岩门、蛟龙大峡谷等地密集地分布着各类地质遗迹。最具标志性的景观——仙都的鼎湖峰,形成于白垩纪火山喷发,高170.8米,顶部面积710平方米,底部面积2468平方米,是我国迄今发现最大的单体石柱。
著名地质学家陶奎元考察了缙云地质地貌后,认为缙云是亚洲东部沿海、太平洋西岸火山地貌比较齐全、比较系统、比较独特的地质地貌集中区域。
这片火山岩地貌中分布最广的是凝灰岩,储量达30亿立方米。凝灰岩形成于距今七八千万年前的中生代白垩纪,是一种火山碎屑岩,顾名思义,它的主要成分是火山灰,其中的碎屑物质有50%以上颗粒直径小于2毫米。缙云凝灰石质地多样:有的质地疏松,纹路散乱,显得粗犷大气;有的质地细密,纹理富于变化,形成五花八门的奇妙图案;还有一种层凝灰石,质地非常细腻,色泽明艳,切开来如同千层糕一样层次鲜明。
缙云盛产花岗岩和红砂岩,但是作为建筑材料,它们不是太硬就是太松。而凝灰石质地比较松软,易于开采,一旦氧化之后,却又变得异常坚硬,这不正是两全其美的建筑石材吗?其实,缙云人早就发现了这个秘密,从考古发现的宋代墓葬来看,出土的石椁大多由精心打制的凝灰岩石板、条石筑成,做工与今天打制的条石无太大的差别,这说明早在宋代,缙云人对凝灰岩的开采与应用已经比较广泛。
我们走在一条通往鼎湖峰的矴步桥上,它矮矮地蹲在透亮的好溪上,仿佛一座贴在水面上的亲水平台。溪水在脚下潺潺流淌,鱼儿在水中追逐,青山云影聚集在脚尖,我们仿佛踩着波光踏浪而行。同行的当地文史专家项一中老师告诉我们:“在古代缙云,凝灰石作为建筑材料使用最多的是桥梁,脚下这座鼎湖峰矴步桥始建于宋代,它就是由数百块凝灰石铺设而成的。”
石桥王国 是怎样建成的
穿行在缙云山水间,我们时不时会与形形色色的石桥邂逅。它们或横跨险滩绝壁,或静卧村落之中,或镶嵌于青山,或与街市牵手,将缙云装扮成了一个『石桥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