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小学教育
无锡的义庄文化

 

  | 於建东 文|

  古代义庄是传统宗法社会中,在血缘和地缘关系基础上,由家族中的士绅、商人或力田起家的庶民地主捐置田产和庄屋,以庄规为运作准绳,以义产租赁收入为后盾,赡济教化族众,以达到敬宗、收族、保族为目的的宗族赈恤组织。它是以血缘亲情和乡邻会社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其基本功能是福利、保障、救济和教化。

  义庄的概念和起源

  义庄,顾名思义,就是“义”字当头,因“义”而集结的一个民间组织。“义”是无锡义庄得以存在和壮大的纽带连接和精神内核。那么,义庄的“义”到底指的什么?《说文解字》曰:“义,善也。从我,从羊。”古代的义和善字相通,义表达了善的意思,这是繁体“义”的解释。而从现代简体字的角度来解释,就更加直接了,人字出头加一点,意在别人有难有困有苦的时候仗义而为,出手助人。

  从唐代中叶开始,社会关系开始发生急剧的变化,经济关系也随之发生变迁,传统的士族门阀逐渐瓦解,新贵和新兴利益集团走上政治舞台,敬宗收族不再是权贵世家的专利和独享,这个观念开始走向平民内心,庶民化进程加快。但是,这些无可溯之祖、无固有之宗的新兴官僚家族,想要完成传统意义上的“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的过程,需要用一个广为大众接受且兼具实效的手段和模式来运作维系,并得到大家的认同,而这个手段和模式,经过时代和历史的筛选,最终绑定在以经济互利形式,去弥补伦理缺失的这样一个思维共识里。于是,以“义”为主线和核心的义庄和义庄文化,便应运而生。

  古代义庄,起源于北宋,现在位于苏州的范氏义庄是学界公认的第一个义庄。范氏义庄由北宋名臣范仲淹创建。其后,无锡华氏义庄、怀海义庄、荣氏义庄等多个民间义庄,作为无锡地区的义庄典范,与苏州的范氏义庄一起,遥相呼应,将江南义庄发展到极盛,在中国民间救济事业的历史上书写了辉煌一页。

  义庄维系的基础

  既然义庄是一个以“敬宗收族”为前提,并以土地和义产为基础来运行的宗族经济,自然有着较强的亲情伦理倾向和内部保护倾向。无锡义庄的主要族产一般是义田,此外也有祭田、义学田以及祠堂、义宅和义仓等。义田在无锡义庄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义田通过良好的运作会不断增值,并通过增值的收入赡济族人。通过经济利益的吸引,存在于无锡义庄里的义庄分配也就成了聚族的利器,而义学田主要是用来聚族内子弟而教之,资助他们参加科考,目的是为了从思想上凝聚、管理上强化义庄已有的聚族功能。比如无锡荡口古镇,当年就以义庄集聚出名,有华氏义庄、徐义庄、钱义庄、襄义庄等,各义庄的田产少则数百亩,多则数千亩,华氏义庄当时就有3598亩义田,规模仅次范氏义庄。

  当然,其之所以称之为义庄,秉承的是正义、道义和仗义的文化精髓,它的核心是一种赡济文化,一种德善文化,也是一种心灵文化、感召文化。比较典型的像乾隆年间在八士桥开创过氏义庄的过人秀夫妇。虽是“夫妇劳作、习动自给”的普通百姓,但是置下良田千亩,以赡济族人中的孤、寡、老、疾。文献记载,过氏义庄尤其重视子弟的教育,设立书塾,“延师以造子弟”。同时,过氏义庄还以纸墨奖励和考试资助的形式激励上进,对可望参加科举的,根据应试级别不等,给予相应的银钱和粮食资助,解除考生的后顾之忧。

  无锡义庄的核心功能

  在封建社会中,保持家族成员的团结向上和家族精神的光大发扬,最终保持整个家族的长期繁荣至关重要。如何使这个历史命题得到破解,让家族传承的历史使命能够一代一代地延续下来?义庄的存在,无疑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从义庄建立的初衷来看,它的核心功能主要是“养”和“教”,其中“养”表示养济群族之人,“教”则指设立书塾教育子弟;“养”是为了家族成员生命的延续,“教”则更加注重家族精神的传承和发扬。从这个角度来看,无锡义庄很好实践了义庄“养”和“教”的精神主旨和主体功能。

  无锡义庄的“养”,主要是长期和临时的救助,重点是基本生活保障。按照家族成员聚集居住的常规生老病死来考虑,义庄会根据不同家族成员家庭的不同情况,尤其是对于鳏寡孤独的家庭和成员,从粮食和钱财的救济上,给出明确而详细的规定,并对救济时间也作出明确的界定。这些规定和界定,通常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这些家族成员中弱势或失势群体免遭生活的困顿,同时得到家族的关爱,让他们获得家族的温暖,体会到自己的存在感和安全感。大部分的义庄,还对家族成员的后事操办和家庭接济也给予了最大程度的保障,这样的保障有助于家族亲情的延续和维系。这种全生命周期的关爱是无锡义庄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质。比如乾隆五十年(1785)创立的礼社薛氏义庄规定,凡贫苦子孙不分男女,年满16岁者每年每人领米二石,不满16岁者一石二斗。婚丧大事,均有资助:婚费7元,嫁无,丧葬费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