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9-06 03:01 | 来源:墨客学术 | 作者:墨客学术 | 点击:次
12月31日,央视网报道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师生聆听古田会议纪念馆馆长进校园开讲“场馆思政课”在树立思政育人的“精准目标”方面,福建“大思政课”牢牢把握时代变化规律和学生特点,让思政课“活起来、实起来、暖起来”。
原文转载如下:
央视网消息(记者钟岷源)“专精特新”对于企业而言为何举足轻重?因为它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也是国家竞争力的生动体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何强调思政为先?因为它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根基,惟有铸魂育人、立德树人,才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在福建,以“专新精特”理念打造的独具地方特色的“闽派”思政品牌引发全国关注。
今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上福建作交流发言,10月,由国家教材委员会办公室主办的习近平总书记地方重大实践与重要论述进课程教材经验交流会在福建举行。
蕴涵于“闽派”思政品牌的“专新精特”,对于铸魂强师恰如“浇花浇根,育人育心”。
一说“专”。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专业的思政师资是锻造思政引领力的重要引擎。福建为此推出的“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有力助推思政课的教师们在高素质专业化的道路上奔赴前行,赋能他们做“大先生”、教“大学问”、育“大英才”。
在全省范围内,省教育厅开展思政课“名师好课”送教和“大练兵”活动,出台对思政课教师培训研修、科研绩效的激励政策,帮助他们夯实理论功底、涵养优良品质。同时,该厅提出的“三个支持”也极具战略意义。
支持由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分别牵头闽西南、闽东北两大片区,深化构建校地联合的研学共同体,吸纳周边地区和相关单位联手开展“大思政课”实践教学。
支持各高校依托自身学科和人才优势,自主设计“大思政课”的实践路径,面向周边中小学生开展冬夏令营主题研学活动。
支持高校建立专职思政教师教学、辅导员“两项补贴”制度,鼓励他们参与全国及省级的各类评选奖项,争当“名师名嘴”。
目前福建共有29项思政类成果获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52名教师在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全国中小学思政课基本功展示活动中获特等奖;22个思政课名师工作室获国家级、省级立项;47名思政课教师获全国、全省优秀教师荣誉。“福建思政铁军”感受身边的榜样力量,他们对思政教育充满归属感、责任感和自豪感。
二说“新”。“闽派”思政品牌的守正创新,真真切切地体现在福建教育部门所倡导的“三个让”。
让新思想“触手可及”。省教育厅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要求全省高校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引导学生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
在此基础上,全省各校建立完善党委书记、校长“一把手抓思政”工作机制,实现大思政工作格局“纵向衔接、横向贯通”,推进“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密切联动,把新思想作为红线主线贯穿于思政教育全过程全链条,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让领袖故事“家喻户晓”。省教育厅组织编写《追寻足迹 感悟思想》大中小学版系列丛书,开展“追寻领袖足迹”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筼筜湖、下党乡、三坊七巷、武夷精舍、古田会议会址等这些耳熟能详的充满“领袖故事”的地方,成为思政育人的鲜活教材,充满感染力的教学现场。
让“行走的课堂”点亮八闽。2023年,由省委宣传部、省委教育工委精心组织的“行见八闽”大思政课研学实践圈试点建设正式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