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26 04:18 | 来源:墨客学术 | 作者:墨客学术 | 点击:次
本报记者李艺
历史的长河,四十年或许只是短暂一瞬,但对于一座城、城中人而言,时代的波澜壮阔总能刻下深深的印记。
12月27日,是龙湾区设区40周年纪念日。这四十年,既是“万物生长”的四十年,也是“江河汇聚”的四十年。回望来时路,东海之滨日新月异——四十年间,龙湾区地区生产总值从2351万元,增长到900多亿元;四十年间,从“有区无城”到“一区五城”、从“泥泞小道”到“四通八达”,脱胎换骨的龙湾区,以“新中心大未来”为城市品牌,在守正创新中破浪前行。
大胆闯大胆试
打开事业新天地
1984年12月27日,龙湾在广袤田野上开始了“建区造城”征程。彼时,龙湾区不到8万人口。
何以破局?唯有创新。大胆闯、大胆试,在补基础设施建设短板的同时,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发展,一系列创新举措,让龙湾从20世纪90年代,逐步成为温州对外开放的东部窗口,实现从农业郊区向经济大区、工业大区的华丽蝶变。
锚定“创新首位”的发展战略,近年来,龙湾积极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通过科技创新,向增量要增长。
12月24日,温州首家晶圆厂——浙江星曜半导体有限公司的5G射频滤波器芯片晶圆产线投产。这个“温州芯”新项目,对国家基础电子元器件关键技术攻坚具有重要意义。“星曜半导体”落地龙湾不过短短四年,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企业高科技人才从董事长“孤家寡人”发展到现在120多人的科研团队。
新时代,要适应新经济、新市场的变化,只有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基于此,龙湾近年来加速引导产业转型。短短几年内,中国眼谷、国科温州研究院……17家高能级平台喷涌而出,瑞浦兰钧、麦田能源等各类新型科创产业纷至沓来,“新中心”的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
目前,龙湾区已累计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25家,近3年每年以100多家的速度递增;全区集聚工业企业近8000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达286家;全区大孵化器集群超100万平方米,居全市首位,入驻企业超千家,涵盖数字经济、新材料、生命健康等多个新领域。2023年,龙湾区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连续三年居全市第一。
硕果累累的背后,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支持。在龙湾,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已连续3年保持在10%以上,科技创新政策百分百兑现,科技创新“好企业、好团队、好专家”得以重奖。龙湾区三夺浙江省“科技创新鼎”,是全市唯一蝉联“科技创新鼎”的县(市、区)。全社会R&D(指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是国际通用评价科技实力的核心指标之一)经费投入强度连续5年居温州第一。
力争四夺省“科技创新鼎”、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先投后股”改革将推出2.0升级版、探索可推广的跨部门助力科技型企业高质量发展新机制……新一年,龙湾区的创新“小目标”,已经在孵化的路上。
听民声暖民心
人民城市为人民
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
岁月流转,建区四十年,在历届区委、区政府的带领下,龙湾从一穷二白、百业待兴,到如今的温州城市东部核心板块,沧海桑田变化间,唯一不变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
从“没学上”到“学在龙湾”, 2024年,龙湾区获评全国首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是温州唯一的区(县);从区医院医生的标配仪器只有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老三样”,到如今形成“医疗卫生15分钟服务圈”,试行“上门办”便民化服务,全面兜住民生底线,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超99%;从过去“汽车跳,龙湾到”,到如今交通网络日益完善,市域铁路S2线正式投用,机场旅客和货邮吞吐量分别突破1169万人次、10.6万吨……一个个可感可知的变化,让70多万市民在龙湾幸福栖居。近年来,龙湾区更是每年坚持把75%以上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投入在民生领域。
而随着城市发展的日新月异和人民现实需求的不断变化,龙湾区的基层治理工作也在创新实践中不断优化,听民声,暖民心。在今年5月浙江省安全发展工作会议上,龙湾区成功夺得“安全发展鼎”。
值得关注的是,作为“温州模式”的重要策源地,龙湾在精心打造宜居之地的同时,始终走基层治理和优化营商环境有机融合之路,这使得龙湾成为很多创业者心中的“厚商之城”“兴业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