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04 13:38 | 来源:墨客学术 | 作者:墨客学术 | 点击:次
“硕大凝甘露,鲜肥结玉脂。蟠桃王母宴,无此不成仪。”这是当代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题写给故乡的《肥桃颂》。驰名中外的中国名产肥桃,又名佛桃、大桃,产于肥城,故称肥城桃,简称“肥桃”,被誉为“群桃之冠”。民国二十一年(1932)《中国实业志》载:“山东肥城所产之肥桃,以其形大、色美、味甘、汁多种种优点,自昔即成贡品,声价之高实为他种之桃所不及。”
肥桃是在原产毛桃的基础上,经过千年精心培育而成的特有品牌产品。历代桃农不断摸索,创出了一套独特的栽培管理模式,又经选优培优,肥桃终成一方独特的美味,并发展为众多品种。到明清时期,肥桃已经名扬四海,成为皇家特供果品。在长期的培植过程中,肥城人民吸收借鉴中国桃文化的多种元素,创立了标新立异的肥桃文化。肥桃被赋予了特殊的文化特征和民俗寄托,桃花、桃子和桃木成为民间美丽、福寿、平安、吉祥的象征,一些寄寓其文化意义的桃木工艺品也应运而生,展现出肥桃文化的丰盈与多姿。随着时间的推移,肥桃文化已经渗透到了肥城人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点滴之中,由此进一步丰厚了肥城传统文化的底蕴。作为这种文化现象的直接反映,许多关于桃花、桃子和桃木的诗词歌赋、小说散文、逸闻趣事、神话传说以及桃木工艺品异彩纷呈,蔚为大观,构成肥桃之乡一道独特的靓丽风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中熠熠生辉。肥桃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相对完整的传承过程,在绵绵不断的传播中,影响着一代代肥城人里仁为美,明德惟馨。
第一节 肥桃及其栽培技术
桃树是中国最古老的树种之一,早在几千年前就已被祖先从原始自然生产中驯化栽植。《辞海》谓:“桃原产中国,以华北、华东、西北各地栽培最多。”肥桃种植源于春秋,成于晚唐,熟于明末,广于当今,是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地质条件,经历代桃农千百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用智慧和双手培育出的优质大桃。随着社会文明和生产力的发展,肥桃的栽培品种不断增多,面积不断扩大,声誉也远播他乡。
一、肥桃品牌的形成
中国人自古对桃树极为崇尚。最早见于民间风俗、文学作品者,桃树可谓独树一帜。《山海经•海外北经》中《夸父逐日》末句为“弃其杖,化为邓林”。据清代学者毕沅考证:邓、桃音近,“邓林”即“桃林”。《山海经》还记载,传说上古时代的东海度朔山上,生长着一棵巨大的桃树,有一枝干弯弯地拖到地面形成拱门。《淮南子》中也有关于桃树的记载。考古学者对郑州二里岗和河北藁城市台西村商代遗址发掘时,发现了陶钵、石斧、木炭和桃核,说明至迟到商代,野生桃已成为先民的食物来源,从而为祖先所敬崇。桃成了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对象,显示出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肥桃为肥城的著名特产,被誉为“群桃之冠”,是举世闻名的佳果。肥桃以果实肥大、外形美观、果肉细嫩、味美甘甜、营养丰富为主要特征,一般单果重200—300克,大者近900克。肥桃含糖量11.4—14.6%,含果酸0.25—0.43%,含可溶性固形物14.27—23.9%,果肉中含维生素C9.72—12.78%,在桃子中名列前茅。此外,尚含有维生素B12、维生素B17、蛋白、脂肪、胡萝卜素、纤维素、尼克酸、核黄素等及钙、磷、铁多种微量元素。常食可健脾胃增食欲,强壮筋骨,延年益寿,对常见病如动脉硬化、心脏病、高血压等都有一定的预防作用。所以,世称人间仙果。肥城人以桃供佛,亦称佛桃,肥桃被推上了神圣的地位。
肥城人崇拜桃树有着悠久的历史,春秋时期境内已种植桃树。《左传》记载,鲁襄公十七年(前556),齐鲁两国交战,齐兵围困鲁国北部边境的“桃”(今肥城孙伯镇一带)。当时,此地可能已大量植桃。“桃”地之名,盖由此来。《孔子家语》里亦有鲁国君以雪桃招待孔子的故事。《酉阳杂俎》卷二《玉格》还记载了一则齐州仙桃的传说,言御史中丞史论“在齐州时,出猎至一县界”,碰上一僧正在食桃,其大如碗,鲜美异常。中丞随其寻访桃林,经过翻山逾涧,见有桃树数百株,枝干扫地,高二三尺,芳香扑鼻。有研究者认为,其中史论“出猎至一县界”的“县”,很有可能是今天济南南部的肥城。如此推论可信,则小说中的仙桃林乃是以肥城之桃林为原型,进而说明,肥城在唐代已有大面积的桃树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