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28 08:39 | 来源:墨客学术 | 作者:墨客学术 | 点击:次
位于中国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珠江口西北岸。属广州市。面积1314平方千米,番禺是中国最古老的县,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为南海郡治。因处番山和禺山故名。东汉建安二十二年(217)又将交州治所迁至番禺,遂为州、郡、县所在地。隋、唐、北宋时并入南海县。1949年后复设番禺县。1992年撤县设市。市北部为海拔50米以下低丘,南部为珠江冲积平原,地势由北、西北向南倾斜。主要河流有珠江等。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1900毫米,年均温21.6℃。交通以公路和水运为主,番广、番顺、番石等干线公路纵横全境。珠江航运便利,通广州、港、澳等地。农业产水稻、甘蔗、花生、番薯等,为全国主要产糖地区。
地理位置
番禺区位于广州市中南部,总面积786.15平方公里,处于北纬22°45′~23°05′、东经113°14′~113°34′之间。东面是珠江,与东莞市隔江相望;西及西南以陈村水道和洪奇沥为界,与佛山市南海区、顺德区及中山市相邻;北是广州市荔湾区、海珠区、黄埔区;南面是南沙区。区人民政府设在市桥街清河东路。
行政区划
区划代码:440113
邮政编码:511400
面积:786.15平方千米
户籍人口:94.76万(实际常住人口约160万)
辖区:辖7个街道办事处,10个镇。
街道办事处:市桥街、桥南街、东环街、沙头街、洛浦街、大石街、小谷围街、石壁街镇:南村镇、钟村镇、沙湾镇、石碁镇、石楼镇、新造镇、化龙镇、榄核镇、东涌镇、大岗镇。
区域特点
番禺始建于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有2200多年的历史,是历史重要港市,为历代通商口岸,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是岭南文化发源地之一。番禺是广州“南拓”重点区域,区位优势明显,水陆交通便利,是广州重要的工业强区和重要的工业出口基地之一。旅游和房地产业发展迅速,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长隆旅游度假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莲花山、宝墨园,广东四大名园之一馀荫山房和祈福新村、丽江花园、华南新城、碧桂园等时尚商住楼盘。广州大学城也选址在番禺区小谷围岛。
交通情况
番禺江环水绕,境内河网纵横,过去水路交通发达,陆路交通却十分落后。改革开放20多年来,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公路、桥梁、港口。2004年新建、改建和扩建公路114公里,桥梁27座。现在,番禺区水陆交通便利,客货运输发达。通过京珠高速、南沙港快速、105国道、华南快速、新光快速可便捷通往广州其他区、市以及周边地区;通过陆路、水路可快速到达港澳地区;广州地铁3号、4号线可方便到达广州市其他地区。
名称由来
番禺为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设置的古县,番禺是南海郡的首县,并为郡治所在地。秦以前,对番禺及岭南一带,有多种称谓。《元和郡县志》]]“岭南道”下记:“广州,春秋百越之地。”春秋时泛称百越,战国时称“扬越”,《史记·南越列传》载:“秦时已并天下,略定扬越,置桂林、南海、象郡。”张晏“扬越”下注云:“扬州之南越也。”又“索隐”引《战国策》云:“吴起为楚收扬越”。战国时的“扬越”,大致包括今两广及两湖、江西部分地方。而岭南交通不便,地广人稀,并未成为楚国的势力范围。秦时又称岭南“陆梁”,《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三年。……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正义”注:“岭南之人多处山陆,其性强梁,故称陆梁”。“扬越”为较古之名,地域较广;“陆梁”之名后起,专指岭南。
“番禺”之名,战国时已有。《水经注·泿水篇》:“泿水东别经番禺,《山海经》谓之贲禺者也。”《山海经》载“桂林八树在贲禺东”,郭璞注:“今番禺。”汉初的史料亦多处提到“番禺”,或亦书作“蕃禺(隅)”,即指今广州番禺一带,是当时岭南最为重要的聚落,已形成地区性的政治、经济中心,亦是广东境内最早见于古史的地名。
“番禺”之得名,历来说法不一。主要有三:
一是“二山”说。《后汉书·地理志》、唐《元和郡县志》及《初学记》等,均认为县治有番山、禺山,因以为名。明朝黄佐《广东通志》载:“番禺县治东南一里曰番山,其山多木棉,其下为泮宫;自南联属而北一里曰禺山,其上多松柏。”又黄佐《番禺二山记》云:“二山相连如城,南汉时刘凿平。”番禺因二山而得名之说,相沿已久。
二是“一山”说,即番山之隅说。郦道元《水经注》载:“今入城东南偏,有水坑陵,城倚其上,闻此县人名之为番山;县名番禺,谓番山之禺也。”禺,即隅,指附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