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10 18:11 | 来源:墨客学术 | 作者:墨客学术 | 点击:次
长乐地处通江达海之处,唐武德六年(623年)建县。1400年来,具有开放襟怀、进取意识、冒险精神的历代吴航儿女,在这片大地上书写了壮丽的发展篇章。
当前,长乐上下正从建县1400年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中汲取智慧力量,全方位展示长乐“大爱开明、能拼会赢”的城市精神,千年古邑迸发新活力。
千年古邑 源远流长
长乐历史悠久。据记载,长乐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夏商时属扬州,秦汉时期属闽。相传,春秋和三国时,吴国、东吴在六平吴航头(今吴航街道)造船,因此,长乐别称吴航。晋朝惠帝时,长乐属晋安郡原丰县。隋朝大业间,晋安郡改为建安郡,长乐属闽县。
唐武德六年(623年),由闽县析立置新宁县,县治设于敦素里平川(今古槐镇)。不久改称长乐,《福建通志》载“取长安乐之义”。目前,长乐古县衙遗址修缮工程正在加紧建设,近期将重现昔日光彩。
唐上元元年(760年),防御史董玠因敦素里地形卑湿,将县治移至吴航头。五代时期,县名两度改称安昌,一度改称侯官,后晋天福七年(942年)固定为长乐。立县至清,长乐县为闽州、福州、长乐郡、长乐府、福州威武军、福州彰武军、福安府、福州路、福州府等(均为今福州)所辖。
民国政府1912年设道,长乐属东路道。1925年废道,1934年长乐为福建省第一行政督察区公署驻地,1947年直属福建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乐先后属闽侯、福安专区和莆田地区。1983年7月,改属福州市。1994年2月长乐撤县设市,2017年11月撤市设区,均属福州市。2021年6月,长乐区政府驻地迁至文武砂街道。
文脉流芳 人文蔚起
长乐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古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美誉。
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开启了28年的航海时代,创造了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航线最远的航海纪录,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推向巅峰。28年间,每次开洋前,郑和船队都驻泊在长乐太平港,伺风开洋。
长乐与郑和相关的史迹遗存众多,如天妃灵应之记碑、显应宫、圣寿宝塔、太平港等。这些福州海洋文化的代表,彰显着福州市深厚的海洋人文底蕴,也见证着灿烂辉煌的海丝文化。
长乐历史上名人辈出,先后涌现出955名进士、11名状元。中国“甘薯之父”陈振龙、“杏林春暖”神医董奉、“禅林戒律”百丈禅师、“珠算鼻祖”柯尚迁等等,影响深远。
近现代长乐还拥有5名“两院”院士、5名共和国将军,以及郑振铎、冰心、陈怀皑等一大批蜚声海内外的名家大师,既造就了“海滨邹鲁、文献名邦”的美誉,也孕育了“大爱开明、能拼会赢”的城市精神。
长乐人文荟萃离不开崇文重教、尚智好学的传统。长乐市志“书院”部分,记述了古代长乐兴办书院的盛况。除了官府创办的南山书院、凤岐书院、吴航书院外,还有乡绅筹建的龙峰书院、福胜书院、蓝田书院、湖山书院、达泉书院、湖坡书院、登龙书院、胪峰书院,以及民众公办的和羹书院、砭愚书院、鳌峰书院、鲤冈书院、义风书院,这些足见古代长乐教育深入人心,官方民间皆重视教育,受教育人数众多。
近年来长乐区高度重视学校项目建设,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十三五”以来,共投入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超过65亿元,实现财政经费对教育事业的全额足额保障。长乐一中、长师附小等百年老校不断焕发新的生机,新建了福州三中滨海新城分校、福州十九中滨海新城校区、福建师大滨海附小、群众路小学滨海校区等,实验幼儿园西洋路校区、吴航中心幼儿园南山校区、航城中心幼儿园龙门校区等一批幼儿园落成投用,城区及重点片区教育项目布局不断加密。另外,天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福州联合学院、福州职业技术学院长乐校区等学校相继落地。长乐教育从幼儿园到大学全系列、高质量多点开花,成果丰硕。
向海而兴 新城崛起
进入新时代,立足新起点,长乐又成为福州“东进南下 沿江向海”的前沿阵地,一座新城屹立崛起,续写着向海图强的壮丽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