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4-24 03:48 | 来源:墨客学术 | 作者:墨客学术 | 点击:次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当前,我国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成为影响人民群众对教育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名校集团化办学是促进教育公平、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且高质量教育需求的重要方式。
安康市第一小学迄今已有90余载的办学历史,历经数次更名、扩建、合并,始终锐意进取、不断创新,勇立时代潮头。2018年9月开始走上集团化办学发展之路,已发展为拥有一校三址,10000余名学生,500余名教师的教育集团。5年的集团化办学实践,逐步形成了行之有效的集团化办学模式,也发现了由于规模扩大所带来的思想理念不一,行为差异加大;团队陌生加剧,文化认同减弱;管理负荷超载,创新能力下降等一些制约发展的困难和问题。为了有效化解这些问题,实现进一步的高位发展,基于学校历史传统和集团化办学的现实需要,学校探索创新办学理念体系并重构相应的课程实践体系,以“幸福教育”激励师生自我赋能,自主成长,有效推动了集团化办学高质量发展。
一、聚焦“幸福”,构建高位引领的办学理念体系
近年来,学校在秉承“构建和谐校园,打造幸福课堂”办学理念的基础上,紧跟时代步伐,结合学校发展现状,进一步梳理,聚焦“幸福”,重新构建了“幸福教育”办学理念系统,并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课程实践体系。
当今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强,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不确定性的增加,人们的幸福感也面临着深刻挑战。我国当代教育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明远先生曾经说道:“如果从个体的角度来看教育,教育的本质就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和提升生命的价值。”原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蔓在她的《幸福教育论》一书中提出“教育以人的生活为目的,人的生活以幸福为目的,所以教育以幸福为目的”,“教育,从根本意义上来说,就是培养人的生活能力,换言之,就是培养人的幸福能力:感受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教育活动要围绕“为了幸福”这一核心目的来进行。基于此,我们提出了构建“幸福教育”办学和育人理念体系。以“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为使命,以“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为价值追求,在安康第一小学集团化办学的新阶段,凝聚动力、激发活力、创新办学,促进集团学校高质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聚集“素养”,构建融会贯通的幸福课程体系
学校紧紧围绕党的教育方针,聚焦“核心素养”,紧扣育人目标,以“夯实国家基础课程、做优校本特色课程、丰富学生特需课程”为抓手,扎实推进幸福课程体系建设。
(一)国家课程校本化,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学校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幸福教育”的育人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内外部资源,将国家课程进行组合,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学科课程结构,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同时,积极探索推进“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跨学科学习实践”,统筹设计、整合学科教学,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打破学科壁垒,依托学校和社会资源,创设教学情境和问题,促进学生形成以探究性、合作性、反思性学习活动为主的学习方式变革,不断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德育课程多元化,为学生幸福成长赋新能
积极探寻全学段一体化德育课程建设,形成八大板块的德育课程体系,打通思政课与“五育”的融通路径。打造“思政+”的思政系列课程、校园文化+班级文化的“文化浸润”课程、道德准则+成就人生的“习惯养成”课程、团体辅导+个体引导的“阳光心理”课程、基本内容+班级特色的“班级活动”课程、常规活动+特色活动的“活力四射”课程、家庭实践+研学实践的“探索成长”课程、社团活动+劳动实践的“创造幸福”课程。八大板块,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辐射全体的一体化德育特色课程品牌。通过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六大路径融合德育资源,优化德育活动,为学生搭建丰富多元的成长空间,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乐于奉献的家国情怀,增强责任担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底色。
(三)校本课程内涵化,为学生自主成才拓空间
以校园足球校本课程为主线,每学期开展“小小世界杯”班级足球联赛、颠球比赛、射门比赛、绕杆带球往返比赛等赛事活动,评选足球小明星、金手套奖、金靴奖、年级最佳阵容等奖项,不断丰富活动载体,提升足球课程趣味性和技能性。探索实施“茶韵课程”,通过“知茶、制茶、品茶、讲茶”四环节,设计主题式学习活动,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校本课程采取教师自主研发的方式,不断迭代更新,为学生自我赋能、自主成长创造发展空间。
(四)精品课程特色化,为学生个性发展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