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4-11 20:04 | 来源:墨客学术 | 作者:墨客学术 | 点击:次
2025年2月25日下午4点,常州市北郊小学召开了膳食委员会二月例会暨校园膳食监督家长委员会成立大会。此次会议旨在进一步提升学校膳食管理工作,加强食品安全保障,促进家校共育。此次大会的召开,是学校积极响应上级部门文件和会议精神要求,致力于为学生提供更优质、更安全的饮食环境的重要举措。校园膳食管理正通过家校合力,迈向透明化、专业化的新阶段。
制度创新:从单向管理到多元共治
校园食品安全一直是教育管理中的敏感议题。传统模式下,家长对后厨操作、食材采购等环节缺乏参与渠道,信息不对称易引发信任危机。北郊小学通过成立膳食监督管理家长委员会,让家长代表深度介入伙食费标准制定、招标采购、供货验收等关键环节。从财务监管到质量评价,从安全督查到意见反馈,家长代表的全程参与不仅为校园餐饮注入社会监督力量,更建立起家校对话的常态化机制。正如冼老师所言:“每一份聘书都是责任契约,既是对家长专业能力的信任,更是对公共事务透明化的承诺。”这种“共治共享”的治理模式,正在重新定义校园食品安全的管理边界。
技术赋能:全链条管理的科学升级
在本次会议上,吴燕校长介绍的设备升级举措,揭示了科技手段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阳光平台”2.0构建起“从农田到餐桌”的全流程可追溯体系。通过“明厨亮灶”物联网技术监控后厨操作,技术手段的介入让食品安全管理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
更值得关注的是管理机制的精细化创新。行政人员巡查、教师清晨验菜到岗、月度多维度例会制度,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实则是标准化管理体系的重要节点。食堂的每月带量菜谱,体现了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服务理念——从“吃得安全”到“吃得科学”,营养均衡的膳食设计正在成为校园餐饮的新标准。
文化重塑:从责任履行到价值认同
吴燕校长提出的“五心”要求(细心、用心、诚心、放心、开心),折射出校园食品安全管理的深层文化转型。当家长代表走进后厨参与验菜,当师生满意度数据被纳入考核体系,食品安全已超越简单的责任履行,升华为教育共同体成员的价值共识。
这种文化重塑在实践层面展现出强大生命力:过去一年,学校食堂在校用餐师生的满意度提升,学生挑食现象在减少。正如家长代表王女士感慨:“参与监督不是挑刺,而是用专业视角帮助学校做得更好。”
启示与展望:共治模式的教育延伸
校园膳食监督家长委员会将进一步规范学校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健全膳食委员会监督机制,探索家校共育的可持续路径——当家长从旁观者转变为建设者,教育共同体的凝聚力得以增强;当管理流程从封闭走向开放,制度公信力随之提升。
未来,这种共治模式或可向课后服务、校园安全等领域延伸,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生态系统。校园食事虽小,却关乎民生大计。北郊小学以膳食管理为切口,架起了家校沟通的桥梁,追寻现代教育的更高标准。当“信任”与“专业”成为共治基石,当“责任”与“温情”融入管理细节,“舌尖上的安全”便不再是冰冷的监管指标,而成为滋养生命成长的教育养分。
这或许正是“因‘膳’而聚,‘味’爱同行”的深层内涵——在共同守护中,书写教育的温度与高度。北郊小学将继续努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创造更加安全、健康、美好的校园生活。(图/文:胡国娟 审核:冼建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