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小学教育
如皋市安定小学:体用贯通 绘就“品质安定”育人图景

 

如皋市安定小学由北宋教育学家胡瑗创办的安定书院发展而来,素有“千年书院”“百年安定”之美誉。学校占地120亩,近6000名师生,悠久的历史涵养了安定小学丰厚的文化底蕴,一直以来,安定人以“传承胡安定”为办学指引,强化“明达”校训,致力体用贯通,奋力绘就“品质安定”育人图景。

追溯“体用贯通”渊源,确立“品质安定”愿景

“体用”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源远流长,其内涵丰富且深刻。在当代教育语境下,“体”可理解为教育的根本理念、核心素养与内在价值体系,是教育的灵魂与根基;“用”则是教育理念的实践应用、核心素养的外在表现以及内在价值的实现路径,涵盖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教育活动等教育实践的各个方面。“体用贯通”即强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内在价值与外在表现相互促进,使教育的“体”通过“用”得以彰显,同时,“用”又必须时刻回归到“体”的指引与统摄之下,从而构建一个有机、和谐且富有活力的教育生态系统。

如皋市安定小学承载着千年书院的文化基因,在新时代的教育浪潮中,提出了“品质安定”的教育愿景。“品质安定”意味着在传承胡瑗先生“明体达用”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着力构建以“体用贯通”为旨归,以全人培养为根基的现代教育生态。它不仅聚焦于学生在学业成绩、知识技能等方面的优秀表现,更映射于学生的品德修养、身心健康、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综合提升。同时,“品质安定”也涵盖了学校教育管理的精细化、教师队伍的专业化、课程体系的科学化、教育资源的优质化以及校园文化的深厚化等多个维度,旨在为学生提供高品质的教育服务,为社会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广阔国际视野与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人才。

定位“体用贯通”路径,诠释“品质安定”内涵

“体用贯通”作为中华传统教育思想的精髓,正以其知行合一的实践品格焕发新的生机。安定小学将“体”的价值根基与“用”的实践智慧深度融合,构建起“品质安定”的教育新范式。

教育方法论层面,培育知行转化的实践智慧。从教育哲学的角度来看,“体用贯通”体现了教育的本质规律与内在逻辑。教育的“体”是对人类知识、价值与智慧的高度凝练与传承,而“用”则是将这些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学生可感知、可理解、可实践的教育活动。在安定小学,“明体达用”的思想贯穿教育始终,通过建立“价值领悟-知识转化-实践创新”的培养链,教育过程实现了三重跃升:在认知维度打破学科壁垒,在价值维度贯通古今智慧,在实践维度连接真实情境。这种“体用互构”的教育方法,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能够领悟知识背后的价值与意义,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实现知识与价值、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社会发展层面,回应区域战略的人才需求。“品质安定”这一理念直接呼应区域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需求,同时也与当下的时代精神相呼应。在产业升级与创新驱动背景下,“品质安定”教育秉持着“体用贯通”的实践路径,培养出既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作为坚实根基,又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难能可贵的创新精神的人才,能够为区域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与社会进步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

教育创新层面,探索基础教育改革范式。“体用贯通”路径的实践具有示范性的改革价值。通过“体用”辩证关系的创新性诠释,构建起“文化传承-知识创新-实践应用”的育人闭环,既保持中华教育思想精髓,又注入现代教育科学理念。这种校本化基础教育改革范式的探索,为破解知识教育与素养培养的割裂问题提供了可操作的解决方案,对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启示。

深化“体用贯通”实践,打造“品质安定”品牌

营造品质文化,以体促用,浸润式开发。安定小学以弘扬安定先生的治学传道精神和传承安定先生的教育思想为己任,从有形的物型文化和无形的精神文化两方面着手,全方位浸润式开发。物型文化,是学校物质形态的文化,是“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的育人文化。学校中庭广场矗立着一座6.6米高的安定先生石像,塑像四周镌刻着王安石、范仲淹等历代名人对先生为人品格、治学精神的赞誉。校名刻在一块重达100吨的泰山青石上,青石背面则镌刻着安定校友刘聪泉先生撰文、沈正先生书写的《安定赋》,记载了安定小学的历史变迁和办学理念。广场一侧则耸立着“明达”校训、“唯实”校风石碑。此外,学校还有雅乐广场、书法广场、盆景园等;学校的人文环境如空气一般,无处不在,常常以某种精神或制度的形式,深刻地影响着人的发展。清晨,孩子们入校,校园广播奏响校歌《安定学堂》,开启一天学习。校门口,礼仪队员戴小红帽、披绶带,微笑敬礼。图书馆摆放着学校自编的《安定先生口袋书》,助力孩子们学习先生的高洁品格与严谨治学精神。安安和定定是孩子们自主设计、投票选出的校园吉祥物,每逢重大活动亮相,总能收获孩子们的热烈欢迎。有形的物型文化和无形的育人文化共同构成了独属于安定小学的高品质文化,以校园文化之体促立德树人和立德成人之用,最终凝练成“品质安定”特有的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