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7 01:57 | 来源:墨客学术 | 作者:墨客学术 | 点击:次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高质量发展”立柱架梁的关键之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那么,“数以千万计的教师素质提升”如何谋划?听听代表委员们怎么说。
今天,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了!“高质量发展”成为教育界两会代表委员们口中的热词。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和重点要求。接下来,教育如何围绕“高质量发展”这条主线用力?
“好学校、好教育的重要标准是好老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周洪宇提出,“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是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抓手,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途径。”
“数以千万计教师的素质提升,不能只依赖教育一个部门,”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长阳县龙舟坪镇花坪小学副校长刘发英认为,“当前更需要系统谋划、全社会携手共育!”
高质量教育需要什么样的好老师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始终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一系列关系教师待遇、教师发展的政策相继出台,目前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在结构和素质方面全面提档升级。”周洪宇充分肯定了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成就。
但是,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教育工作重心向“高质量”进行战略转移,这对教师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挑战。
“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必须更加坚定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这对教师的政治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用一句话概括了“政治素养”的内涵,“教师要更加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安阳市教育局局长黄艳在一线观察到“教师作为教育的实际执行者在思想认识层面还存在偏差”,提出“下一步要强化教师的‘教育方针落实者’角色”。
“教师的‘精神引领者’角色会更加重要”,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认为,“教师要用高尚的师德师风、坚定的信念、崇高的理想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去影响学生。”
“广大教师必须具备更强的法治意识,用教育法律法规来约束、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张志勇举例说,“教师要全面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尊重学生的休息权、隐私权等。”
“融合者,会成为教师的重要角色!”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邵志豪提出,“教师要做好线下与线上、家校社会、跨学段、跨学科这四方面的融合贯通。”
高质量教育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学习者为中心”将被强化,教师作为“学习者”“研究者”的角色将更加突出。
刘希娅提出,“教师必须改变工业化、大一统的教学组织行为,主动适应、支持孩子的差异化发展需求。”对此,山东省临沂市人大代表、临沂市教育局副局长伊永贵提出,“教师要充当好学情分析者和课程设计者。”
“教师要倾情教学,有能力在课堂上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深圳市罗湖区星园学校副校长邓晓红认为,“这要成为‘教得好’的重要标准。”
当前,教育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学习途径更加开放、多元,教师不再对知识占有绝对优势。
“‘做一个终身学习者’要成为对每个教师的刚性要求”,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主任周增为指出,这种学习要有重点地进行自建构,“一要去研究今后社会对人的要求和期待,二要将专业体系从学科知识向学习科学、认知科学转移。”
适应智能化时代特点,张志勇提出:“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教育信息素质、教育数据处理能力和教育数据伦理等。”
可见,在教育高质量阶段,精神引领、学习研究、法治素养、信息素养等将成为新时代好老师特征的关键词。
高目标、新挑战,要求支撑教师发展的条件有进一步改进和提升。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立柱架梁,构建教师发展的新框架、新格局,就变得尤为重要!
还教师发展以沉心静气的好生态
“一个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心理环境。全社会对教师地位与价值的认识和看法、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发展的政策导向、对教师评价的机制策略等都在影响教师发展。”刘希娅一语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