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7 20:06 | 来源:墨客学术 | 作者:墨客学术 | 点击:次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它历史悠久,拥有6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拥有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文化氛围浓厚,也是世界上最大、最繁荣、最具影响力的城市之一。而朝阳区是北京最大的城区和发展区,总面积470.8平方公里。近年来,随着CBD、奥运以及电子城等功能区的建设,朝阳区的经济同样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工作目标的指引下,朝阳区立足教育的实际,积极探索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确定了以文化建设为核心的学校发展战略。望京南湖东园小学顺应形势,创造优势,结合自身学校的文化积淀,梳理形成了以“融”为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体系。
文化是一种传承,文化是一种延续。东园小学的前身为“南湖渠第一小学”始建于1950年,是一所农村校,校舍破败,环境恶劣,教学条件非常简陋。但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老一辈的教育工作者,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全身心的扑在孩子身上,以自己的良心从事教育事业,将一所农村基础薄弱校转变成为一所环境整洁、队伍团结的农村校中的排头兵。学校发展了势必会向更高的目标迈进,2000年1月搬迁到望京南湖东园小区,成为朝阳区第一所进入城市学校行列的农村学校,本世纪初开始跨越式发展,一跃进入示范校行列。2006年7月随着朝阳区教育资源整合进程的推进,建立了青年城分校并接纳了两所基础薄弱农村校,由一校一址发展为一校两址办学。在此办学期间形成了一支稳定、团结的教师群体,为学校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文化是一种发展,更是一种创新。现在的东园小学可以说是朝阳区教育发展的缩影,呈现出城乡发展的不均衡性。如何改变本校、分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均衡,如何把城乡接纳的不同环境的学生能够均衡发展,更能紧追北京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求,学校依据实际,广纳各方意见,在专家的引领下,梳理出“融合”“融洽”“融通”“和谐”四为一体的“融”文化。学校文化已经成为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成为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成为一所学校兴衰荣枯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学校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沉淀和提炼的。东园小学发展到今天已经经历了60年的风风雨雨,“融”文化同样很好的诠释了学校发展各方力量所带给东园的助力。文化在东园小学已经深入人心,并彰显在学校的方方面面。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大学》开篇即已点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培养健康的人格更为重要。当下的教育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教育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培训技能,更重要的是在于启迪智慧、润泽生命。作为培育人、传承知识与文化的载体,一所学校最大意义和价值应在于:塑造人,塑造一个个对国家和社会负责的、有爱心、能承载使命与期望的人。为了解决学校发展中所呈现的问题,同样为了实现教育的本质,东园小学通过建设“融”文化,努力打造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共性与个性相互融合的活力校园,把学校办成朝阳区素质教育示范学校,在北京市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