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小学教育 >
西南舁中心小学第二课堂花样多 艺术教育植心田

 

欢乐腰鼓敲起来。

彩绸秧歌扭起来。

威风锣鼓敲起来。

霸王鞭舞起来。

  3月16日下午二节课后,西南舁中心小学的操场上立刻热闹起来,在“阳泉市首届课本剧大赛颁奖仪式暨西南舁中心小学民间艺术展演”活动中,全校200余名学生,分年级组为现场嘉宾表演了腰鼓、彩绸秧歌、绸扇舞、霸王鞭、威风锣鼓等传统民间艺术节目。来自城区、平定、郊区、开发区前来领奖的部分学校校(园)长连连称赞,“西南舁中心小学‘民间艺术特色学校’这张名片打得的确响亮”。 (郭宙 李俊琴 安珺文/图)

  西南舁中心小学校长王彦斌介绍,近年来学校坚持“文化立校、质量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思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形成以“主题教育+民间艺术教育”为特点的育人模式,大力弘扬舁上文化,利用第二课堂开展艺术教育,让艺术教育走进校园。

  民间艺术走进校园

  西南舁乡是一个保留了许多民间风俗以及民间艺术的乡镇,多年来,无论是庙会活动还是传统节日,民间艺术节目的演出为西南舁增添了传统文化的艺术气息。把优秀的乡土民间艺术引入课堂,丰富课堂教学,让学生从小学习了解本土的民间艺术文化,成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学校于每周五开设民间传统艺术课程。不同年级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不同的民间艺术。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简单的秧歌步,孩子们扭来扭去,可爱极了。二年级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灯笼舞,孩子们排成方块队,举着红灯笼,随着鼓点节奏一遍遍练习。三年级学生练习绸扇舞,此舞最具观赏性,随风舞动的绸扇,如同孩子们的梦想,表达了孩子们对民间艺术的热爱。四年级学生练习霸王鞭,该课程难度高,指导老师反复让孩子们观看视频,推选出领舞,一遍又一遍排练,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孩子们把手中的霸王鞭舞活了。五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学习能力相对较高,练习节奏感要求严格的腰鼓,刚开始,孩子们只有个别能够掌握鼓点要求及步伐,指导老师针对这种情况,亲身示范,每行每列都挑选小组长进行手把手训练,经过不懈努力,孩子们终于齐刷刷敲击出了振奋人心的鼓点。六年级学生练习军鼓,气势恢宏,在指挥的带领下,极具节奏感的鼓乐奏出了民间艺术的无限魅力。

  “民间艺术课堂的开设,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常态化教学的一部分。”王彦斌说,“学校紧紧依托西南舁‘舁上文化’本土特色,让民间艺术进入课堂,既寻找到了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特色教育,又切实将民间艺术发扬和传承下去,让学生终身受益。”

  乐器课堂其乐无穷

  除了将民间艺术引入课堂,学校还特别重视器乐教学。器乐教学在小学阶段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创造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乐器进课堂”这种新的课堂教学形式不仅是新课标的要求,更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学校力求把“乐器进课堂”打造成为学校艺术教育的品牌课程。

  学校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年龄差异,确定了不同的乐器种类。一、二年级学生学习吹奏口风琴;三、四、五年级学生学习演奏竖笛;六年级学生学习吹奏横笛,各个年级均是全员参与。

  王彦斌说,要提高学生音乐素养,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把兴趣转化为动力,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恰巧“乐器进课堂”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从“器乐进课堂”活动的开始阶段,就需要老师多动脑筋,创设一些富有童趣的教学情境,并贯穿在器乐教学的全过程,努力使学生对所学乐器感兴趣,引导学生将这项“有趣”的学习当做自己生活中最快乐的事情来做。

  学校充分利用音乐课作为教学阵地,将课间操时间作为各班级乐器展示的大舞台,将课前预备时间作为练习排练场,真正把“乐器进课堂”融入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在学校开展的艺术活动展示中,六年级学生组成了乐团,铝板琴、横笛、竖笛、口风琴、打击乐等乐器,在孩子们手中奏出了最动听的交响乐。

  兴趣小组各展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