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9 21:38 | 来源:墨客学术 | 作者:墨客学术 | 点击:次
项目主题学习:拥抱美丽的春天
选择与个性共舞 传承与创新齐飞
——河北保定师范附属学校“先学后导主题学习模式”探索纪实
“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自古以来,莲就以其清雅、高洁成为文人墨客争相赞颂的对象。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有一所学校从她诞生之初就与莲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历百年而不衰。她从莲池书院走来,播种下百年树人的梦想;她从蒙养学堂走来,滋养出圣洁的莲花片片;她从附属小学走来,闪耀出日益鲜亮的容颜;2012年,她直升九年一贯制,又开启了办学的新纪元,她就是河北保定师范附属学校。
这所学校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百年名校,1896年由直隶总督王文韶创建,著名作家苏叔阳、词作家阎肃、中科院院士张玉奎等都曾就读于这里。117年的风雨沧桑铸就了她独有的文化内涵。凭借着“传承创新莲花文化,为幸福人生奠基”的教育理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创造了诸多的辉煌。
“一个灵魂:九年影响一生,为人的一生幸福发展奠基;一个核心:追求给予学生一生所需素养的幸福教育;一个目标:培养国际视野、民族情怀,高洁幸福公民。”这是这所学校坚持的“三个一”理念自信。多年来,学校致力于让每个学生都能成长为感恩的社会人、会学的智慧人、乐学的幸福人、活学的创新人。
在学校莲花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之中,先学后导主题学习教育实践是其最大的办学亮点。2009年,学校开展了“先学后导”教育实践,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2010年,学校又将目光聚焦于“基于项目先学后导主题学习模式”,引发了理念、课程、课堂、评价的全面变革,日益呈现出“选择性”与“个性化”共舞的教育特色。
理念变革:
创设基于项目先学后导的主题学习模式
5月28日,正值河北保定师范附属学校的校园开放日,笔者在校长王淑英的陪同下,和几位家长一起走进了申老师班的课堂。这是一堂语文课,讲的是《草原》一课。当老师讲到“主客联欢”的内容时,几位同学分别展示了关于蒙古族人民的饮食、服饰、歌曲等内容的课件,还有一位同学从家中带来了奶茶和奶酪同大家一同品尝,整个课堂生动活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课后,王淑英向笔者介绍,这仅是先学后导主题学习模式的一个缩影。早在2009年,该校便已开始“先学后导”的教育实践。“先学后导从学习方法论来讲,它是一种学生自主先学、生生互助学、教师导学的教学形式。从学习形式来讲,它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还要进行课前实践和课后探究延伸。”王淑英说。
在“先学后导”教学实践中,学校老师慢慢发现孩子们虽然掌握了文本知识的学习方法,但是缺乏在生活情境中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为此,学校于2010年9月起,又将目光聚焦向了“基于项目先学后导主题学习模式”。和前一模式相比,这一模式是一种以问题为起点,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知识的深层理解的开放式、个性化、选择性的学习方式。
王淑英进一步解释道,这一学习模式有三个突出的特征:一是突出项目情境及成果意识。创设现实的、有意义的、具有挑战性的项目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项目活动中。二是突出项目整合及开放性。以某个学习项目为线索,集合与专题相关的各个学科的知识点,关注德育内容的交叉融合,关注学生实际生活问题的开放学习。三是突出项目团队及合作,构建基于项目的学习共同体。
与此同时,学校还逐渐探索出了“1551”综合改革推进模式。即构建一个 “仁、智、乐、活”的幸福课程体系;整合“课前自主实践、课中互动提升、课后延伸再实践”的项目学习五流程;通过“先学后导”、“少教多导”、“广学精导”“不教之教”等五种模式推进学生选择性、个性化学习为目标的“一师一品”校本模式创新;构建一套与基于项目先学后导主题学习相适应的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变革:
构建“仁、智、乐、活”幸福课程体系
课程是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在教学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河北保定师范附属学校把学生全面发展与关注个性成长结合起来,通过课程提供一生中需要的身心健康素养、人文素养、科技艺术素养、终生学习、发展创造的素养。先后设置了“智慧、乐学、活力、仁人”四种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