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小学教育 >
滨湖路小学探索与构建德育实践“梦想+”模式

 

广西新闻网南宁11月17日讯(通讯员 罗莹)南宁市滨湖路小学经过近16年的构建、实践、改革,学校教育教学成果《从“我的梦”到“中国梦”的小学德育实践“梦想+”模式探索与构建》荣获了2019年广西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南宁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据介绍,基于“梦开始的地方”学校文化,南宁市滨湖路小学创新改革举措,从提炼内涵、顶层设计、架构体系、构建课程、创新“四联动”机制、完善德育评价体系六个方面着手,整体构建了“梦想+”德育实践模式。

提炼“梦想+”德育内涵

基于“梦想+”德育内涵,学校对德育工作做出了顶层设计,明确提出以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儿童个性发展需求为前提,以“培养新时代小小追梦人”为德育目标;德育实践的过程与方法具象化为“以梦促行”“以德筑梦”,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历练获得自我发展的幸福。学校将学生发展素养定位于“知行美、道德心、中国魂、创造力”,引导学生将“我的梦”与“中国梦”紧密相连,培育理想信念,促进全面发展,力争实现个人价值与国家价值的有机统一。

构建“梦想+”德育课程体系

学校全面践行文化育人、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活动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的理念,形成独具滨湖特色的“梦想+”德育课程体系。基于小学教育的特点,该校核定了六个板块的德育内容,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五个板块的德育内容与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德育目标相结合,将六个板块德育内容向学科课程渗透,并有机融入德育课程,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创新“四联动”协同育人机制

在开展德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校创新了校校联动、校馆联动、校研联动、家校联动的“四联动”机制,全面整合学校的德育资源,推进学校五校区,与学区校、“滨湖蓝”联盟校等关联学校、九大爱国主义实践基地、南宁师范大学、广西科技出版社以及学生家庭之间的深度交流与合作,达成了协同育人的目标。

创新“梦想+”多元化德育评价

学校以儿童参与、知行合一、多元参与、趣味个性为评价原则,以红豆、梦想树和《新时代好少年好习惯红豆读本》为载体进行立体化评价,评价主体覆盖儿童、教师、家长、学区和社会。以“21天红豆挑战”“晒晒我的家庭红豆瓶”“红领巾志愿者服务九大爱国主义场馆”等方式,让评价更具有可操作性、针对性,有效促进了学生的道德品质内化与良好习惯的形成。

据介绍,2014年至今,学校先后与贵州遵义、广西河池等地的15所革命老区学校(学区)结成“滨湖蓝”联盟,推广“梦想+”德育实践模式,丰富“中国梦”的教育形式,助力革命老区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提升。办学十五年,学校荣获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15个国家级奖项,并成为中央文明办组织的“文明校园巡礼”集中宣传报道的10所“全国文明校园”典型之一,充分彰显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