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3-06-29 02:08 阅读次数:
9月1日,新学期开学第一天。在不少学校还在为课后服务的开展做准备时,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的校园里,20多门课后服务时段的社团课程已正常开展,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在各自喜欢的课堂中彰显个性。
开学第一天就推课后服务,是游府西街小学多年来的坚持。“只要对儿童成长有利的事,我们都要尽最大努力去做,以儿童为中心,全力支持儿童成长,正是学校这些年来不断研究实践的教育课题。”校党总支书记万代红说。
游府西街小学建于1911年。百余年来,学校始终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在校训“求真”的指引下,一直走在小学教育改革前头。
2011年,为支持儿童自主、自发、自觉地成长,游府西街小学启动“儿童成长支持计划”,10多年来,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改革举措,积极探索这一教育实践的有效模式。
如今,在游府西街小学的校园里,学生更阳光,教师更专业,办学内涵也更丰富……
“师生+”系列课程
课程是推进给孩子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
教育实践的支撑。为全面实施“儿童成长支持”行动,游府西街小学设计了“师生+”系列课程,让学生、老师、家长、专家等都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为孩子提供各种不同的课程体验。
9月7日,该校发布的一份小学生“劳动清单”,引来多方关注。在这份“劳动清单”中,学校共开发72项劳动任务,小学六年72个月,孩子们每个月都要掌握不同的劳动技能。
例如,一年级9月要学会穿衣服、10月份学会整理书包和抽屉;二年级9月份要学会系红领巾,10月份学会整理书桌;三年级9月份要学会煲粥,10月要学会买菜……在烹饪方面,各个年级也有不同的要求,一年级要学会煮鸡蛋,二年级学会用电饭煲煮饭;三年级学会蒸鸡蛋,四年级学会做凉拌菜、煎鸡蛋、做紫菜汤;五年级要求会包饺子、做蛋炒饭;六年级要求会煮面和做鸭血粉丝汤。
学校副校长曲晶说,游小的“生活家园”劳动课程是学校师生合作开发的课程。结合常见的劳动工作,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做了主题设计,让学生每个月完成一个项目。此外,师生还共同开发了一系列有趣的劳动实践课程:涉及编织、缝纫、陶艺、烹饪等,品类丰富,满足各个年级同学们的劳动课程需要。
合作课程只是“师生+”系列课程的一种。
在游小,学生、老师、家长还可以开发“自发课程”:学生根据自己兴趣开发的“游友书院”课程,从自主设计张贴主讲人海报,到限量发放入场券,再到展开沙龙研讨,办成了学生自己的“百家讲坛”;老师们紧跟时代发展,选取“汽车”成为研究主题,创新提出“概念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深受学生喜爱;家长们也走进了课堂,中医师妈妈分享武汉支援的心路历程,党员爸爸分享身边先进事例。
除此以外,学校教师与专业人员还共同开发构建课程,这也是“师生+”课程之一。
“我们的‘1+N’体育课程就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共建课程。学校体育老师在尊重学生兴趣与需求的前提下,精心选择了人人都要体验的足球、排球、乒乓球、柔道、游泳五个专业体育技能训练,以及由学生自由选择的14个体育学习项目。为此,学校聘请专业教练加入体育教师团队,和专业教师一起展开教学工作。”曲晶说。
“同学”课堂
师生同学、同研、同成长
六年级语文课上,教师张梁正在跟孩子们上课文《少年闰土》。依据课前学习单,张梁从学生的真实学情出发,展开教学。
她以闰土讲述的稀奇的事为抓手,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在交流中,孩子们思维的火花被老师和同伴们一次次激发,大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充分感知了课文内容,感受到少年闰土鲜明的人物形象。
这是“双减”背景下游小的一节语文课。这样生动、有趣的课堂,被称为“同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