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小学教育 >

兰州市城关区校园阳光体育发展综述

时间:2023-04-26 13:49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五泉小学学生开展篮球训练

东站小学舞龙舞狮团队

如何让中小学生拥有强健的体魄,这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从2003年探索开展大课间,到2012年确定学校阳光体育发展思路,实施让学生喜爱的校园特色体育,再到2020年实现特色体育在全区中小学的全覆盖,兰州市城关区的教育工作者用多年“接力跑”,努力书写让群众满意的答案。“如今,全区每个中小学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体育项目,学生在毕业时至少能熟练掌握一至两门体育技能,孩子们的身体素质正在得到全面提升。”谈及全区学校开展特色体育取得的成效,城关区教育局有关负责人“晒”出了成绩单。

因势利导

让校园体育不再边缘

金塔路小学的武术、东站小学的舞龙舞狮、畅家巷小学的排球、水车园小学民勤街分校的跳跳球、飞天小学的花样跳绳……如今,走进城关区每一个学校,透过学生们欢笑的脸庞,是各种正在蓬勃开展的特色体育项目。

靓丽成绩的取得并不能一蹴而就。10多年前,特色体育在城关区的校园里还是一片空白,甚至传统体育课程也被边缘化。

“当时,许多学校的体育项目还长期停留在‘一个口哨两个球’局面,形式十分单一。各个学校,文化课挤占体育课的现象十分普遍,学生身体素质普遍比较差。有的初中,一个800米跑完,学生就能趴倒一大片。”城关区教育局教育科体育专干俞伟国回忆说。

重文化课成绩,轻体育锻炼,这是当时的突出问题。也正是在那一时期,学生近视率、肥胖率逐年上升,体能、耐受力、柔韧性等体质健康指标持续下降,成为社会关切的热点。

为了让青少年有一个健康的体魄,2003年,城关区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对课间操的改革,在全区中小学全面推行大课间活动。“所谓大课间,就是将课间操的时间延长,以学校为单位,开展以‘眼保健操+自主活动+国颁操+自编操+队列’五大板块构成的大课间锻炼模式。”俞伟国说。

大课间的推广,为城关区特色体育的发展打下了基础。许多学校自主开发了一系列体育项目,从而使全区校园体育项目逐步变得多样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从根本上扭转学校体育的落后状况,城关区教育部门提出了创建“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的校园阳光体育新格局的思路,努力使城关区的校园体育达到国内前列、省内一流,城关区校园体育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因地制宜

让学校创办特色体育

走进正宁路小学时,学校正举办一场皮筋操汇报表演。

迎着清晨的阳光,操场上,252名小学生身着亮丽的表演服,表演着学校精心编排的皮筋操。操场一侧,是几十名专程前来观摩的学生家长。

看到孩子们踩着音乐节拍,用一根根皮筋跳出各种花样,家长们十分兴奋,纷纷拿着手机一阵猛拍。“学校重视体育锻炼,孩子平时仰卧起坐、跳绳都不错,但没想跳绳也这么好。”五年级学生家长孙长芳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正宁路小学位于城市繁华地段的居民区,操场不大,只有2500平方米。“皮筋操对场地要求不高,比较适合操场小的学校。除了皮筋操,这几年,正宁路小学根据自身实际,还开发了棒垒球等适宜学校开展的特色体育项目。”校长颜平鲁说。

改革开放之后,城关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一度牺牲了学校硬件建设,导致许多学校的操场十分有限,不具备开展对场地要求高的体育项目。因此,构建因地制宜、因校而异的“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阳光体育格局,对城关区发展校园体育尤为重要。

“推动校园体育实现‘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就是要让各个学校根据自身校园实际和校园文化,找到适合自身的体育发展之路,使阳光体育运动更加丰富多彩,形成学校、年级和班级特色。”城关区教师发展中心体育教研员杨帆说。

目前,城关区已初步形成以篮球、排球、足球、武术、乒乓球等传统体育项目为龙头,校园冰壶、旱地曲棍球、独轮车、三门球等新兴体育项目和舞龙舞狮、太平鼓、腰鼓、毽球、花式跳绳等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为两翼,以跳跳球、呼啦圈、趣味田径、软式棒垒球等项目为补充的校园阳光体育新格局。全区现已推广各类体育项目40余项,有42所学校被命名为“体育特色项目示范校”。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