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成绩具有欺骗性:什么样的孩子,最容易被甩下去?

时间:2023-04-04 23:21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好成绩可能是暂时的,但好习惯是影响一生的。

  小学阶段,请“先抓习惯,再谈成绩”,本末倒置只会消磨完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作者 | 钱志亮

  来源 | 钱志亮工作室(ID: qzlgzs)

  有位家长朋友问:

  为什么孩子小学成绩好,初中就不好?

  她的女儿今年上初二,令她惊讶的是,孩子到了初中之后,成绩来了个大滑坡。

  要知道,读小学时,孩子的成绩相当可观,经常能拿下语数双百的分数,满怀信心地上了初中,现在却越来越不自信。

  面对这样的结果,大人和孩子一时之间都难以接受。

  这位家长面临的困境,相信很多家长都不陌生。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和大家聊聊这种现象:有的孩子小学成绩挺好,为什么初中却掉队了?小学成绩真的会有很大的欺骗性吗?

  01

  先说结论:有的孩子小学成绩的确存在某种欺骗性。

  这种欺骗性来源于三个方面:

  第一,小学阶段的考试内容相对简单

  小学的学科学习相对简单、直观,老师的教学也更加注重趣味性,所以孩子学起来也容易。

  拿小学数学来说,主要让孩子掌握基本的运算能力,只要孩子态度端正,家长稍加辅导,考出漂亮的成绩并不是很难,一个班上90分以上的孩子能有二三十人都很常见。

  一线中学教师于晓冰在《减法教育》一书中写道:

  “小学阶段的绝大多数考试,属于典型的阶段性考试,难度不大,范围更是明确得不能再明确,老师带着学生反复练习,考试时无非就是把最近一段时间里已经完全熟练掌握的内容再在试卷上写一遍而已。

  就好像打靶,固定了靶位,反复瞄准,甚至是老师帮忙瞄准了,然后只等学生伸手扣一下扳机而已。

  打中了,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学生真实能力的体现,只是任务相对简单明确而已。”

  但是到了初中,学科划分变得细致,课程门类在增加,内容难度也在增加,学习内容和形式的变化,导致学习难度提升,孩子想考出高分难多了,所以不少孩子到了初中之后,成绩会出现缩水。

  第二,孩子过去的学习方法难以应付更为复杂的学习内容

  初中的知识体系对孩子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小学的学习内容以具体形象为主,有一定的记忆力就行,而初中以抽象为主,需要理解+记忆。

  随着年级越高,孩子越会发现,学习的本质并不总是在于知识量的多少,而在于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

  比如有的小学生靠死记硬背能取得好成绩,但是到了高年级,需要他发散思维时,这一招不见得见效。

  这并不意味着孩子笨,而是他长期以来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惯性综合的结果。

  刚上初中的孩子,要不断地从原先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如果孩子继续以小学时期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对待初中的学习,往往会越来越吃力。

  第三,初中也是孩子厌学情绪高发期

  十二、三岁,对孩子而言,是一道坎。

  我不止一次看到父母留言抱怨这个时期的孩子有多难沟通:

  “读初一的儿子学习不用功,还不让说,说几句就把房门关上,嫌我们唠叨!”

  这个时期,不仅仅孩子无助、迷茫,父母也跟着焦虑、困惑。

  他们告别小学生的稚气,开始进入一个“半大不小”的年龄段,不少孩子慢慢会进入人生中最为叛逆的一个阶段。

  而这个阶段,也是孩子厌学情绪的高发期。

  尤其是那些学习上屡屡碰壁的孩子,经历了繁重的学业压力之后,还要感受父母的愤怒和失望,亲子之间充满着无法调和的矛盾。

  而在班集体里,这样的孩子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也很有限。

  渐渐地,孩子失去了学习的热情,不仅无心向学,而且也仇恨学习,毕竟学习让他失去了爱。

  从小学开始积累的心理问题,到了初中,可能就以厌学的形式爆发出来。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