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小学教育 >

2023教师资格证考试每日一练

时间:2023-04-03 05:21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科目一(1-3)

  1.古人有称名、称字、称官职、称籍贯以及称谥号等习惯。有些诗文中称岳飞为“岳武穆”。“武穆”是( )。

  A.籍贯

  B.表字

  C.谥号

  D.官职

  2.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闻名世界的礼仪之邦,早在先秦就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礼节仪式和礼仪制度。传统的说法,把礼划分为( )五类,称为五礼。

  A.吉、凶、军、宾、嘉

  B.温、良、恭、俭、让

  C.恭、宽、信、敏、惠

  D.天、地、君、亲、师

  3.通常认为《庄子》为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价值。唐代以后,人们又称它是( )。

  A.《南华真经》

  B.《无量寿经》

  C.《道德经》

  D.《冲虚真经》

  科目二(4-10)

  4.古代中医以“望闻问切”这四个手段为中介,来诊断出病人的病情,这反映了思维的( )。

  A.间接性

  B.概括性

  C.直觉性

  D.发散性

  5.下列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存在片面性的是( )。

  A.促进学生专业发展

  B.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C.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D.引导学生协调发展

  6.下列属于学校体育运动技能领域的活动是( )。

  A.锻炼习惯养成

  B.青春期卫生保健

  C.与人合作

  D.安全活动

  7.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主要体现在( )方面。

  A.前制度化教育

  B.制度化教育

  C.正规教育

  D.非制度化教育

  8.现代学制类型不包括( )。

  A.双轨学制

  B.单轨学制

  C.分支型学制

  D.多支性学制

  9.上课了,小明还沉浸在课间游戏的快乐中。这说明他( )不够好。

  A.注意的广度

  B.注意的分配

  C.注意的转移

  D.注意的稳定

  10.需要层次理论中,需要按顺序依次有哪些?(简答)

  科目一(1-3)

  1.【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素养中的文化常识。岳飞,字鹏举,汤阴县人。岳飞被陷害离世后,宋孝宗为其平反,赐谥号为“武穆”。排除A、B、D三项,故此题选C。

  2.【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关于中国传统五礼,有两种说法:一是指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朝聘之礼。二是指古代五种礼制。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A项:关于中国传统五礼,指古代五种礼制。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B项:《论语·季氏篇第十六》中记载着孔子“君子有九思”就是指温、良、恭、俭、让。

  C项:恭宽信敏惠春秋是孔子关于“仁”的五个德目。

  D项:天地君亲师,为中国儒家祭祀的对象,多设一天地君亲师牌位或条幅供奉于中堂。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

  3.【答案】A。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中中国文学的知识。《庄子》为道家经典之一,唐代之后,亦称为《南华经》或《南华真经》。

  B项,《无量寿经》是佛教的经典,为汉传净土宗的根本经典,故排除。

  C项,《道德经》即《老子》,由春秋时道家创始人老子的作品,道家经典,故排除。

  D项,《冲虚真经》又名《列子》,为道家的经典之一,相传为战国时列御寇所著,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等,故排除。

  因此正确选项为A。

  科目二(4-10)

  4.【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思维的特征。思维有两个特征分别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选项A,间接性是指人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和认识另一些不能被直接感知或不可能被直接感知的事物、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及事物发展的进程。

  选项B,思维的概括性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把同类事物的共同特质和本质特质抽取出来加以概括。二是将多次感知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加以概括,得出有关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结论。

  选项C,直觉性为干扰项。

  选项D,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分散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向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

  题干中,古代中医以“望闻问切”这四个手段为中介,来诊断出病人的病情,是利用感官手段经过思维加工,间接地判断病变部位。选项B、C、D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A。

  5.【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标签: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