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3-03-29 21:23 阅读次数:
2010年5月16日上午,当我从《青岛日报》上看到华岗夫人谈滨若老人去世的讣告后,心里猛地一沉。耄耋之年的谈老,近年一直与疾病作斗争,曾几次住院,又几次出院,精气神一直很好。月前,她还给在济南的大女儿华丹坡写信说,她舍不得心爱的女儿们,舍不得第三代、第四代及所有的亲人,要减少杂念和精神负担,尽量享受天伦之乐。但天不遂人愿,这封信发出不久,5月11日凌晨,作为华岗校长终身伴侣和忠实助手的谈老,安详地闭上了双眼,享年91岁。
我立马放下报纸,和老伴一同赶往谈宅,得知其子女遵照谈老“身后一切从简”遗愿,已于日前将遗体火化,在殡仪馆举行了简约家祭。说着,华山青同志从写字台里拿出谈老一年前拍摄的最后一张照片,默默地递给我。我凝视着这张慈祥而又亲切的面孔,浮想联翩,难以自已。
谈滨若同志1919年8月6日生于江苏宜兴的一个偏僻农村。小学毕业后转入苏州桑蚕学校。在校期间,她边学习边到农村实践,既学习了基本的农业知识,也得到了政治思想的锻炼,还有机会读到不少进步书刊,如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沈慈久主编的《妇女生活》等等。更难得的是,在这所文化氛围浓厚的学校中,思想和写作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作文常得到夸奖,在一次全校作文竞赛中还获得第二名。
“七七事变”后,18岁的谈滨若,目睹家乡被日军烧杀抢掠的惨景,决心参加抗日救亡工作,先是在战地服务队等单位参加一些宣传活动,如写标语、出版报、做街头演出等,人皆熟知的《放下你的鞭子》是她们演出的主要节目。面对日益严重的形势,后来她决心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在乘船去重庆的途中,从《新华日报》上看到时任该报社长的正是表舅潘梓年,更加坚定了信心。1940年春到达重庆后,由组织安排,暂时在第五保育院做保教工作。这所保育院隶属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由中国共产党和爱国进步人士发起成立,邓颖超同志是该组织的重要倡导者和支持者。
1937年10月,在国共共同抗日的新形势下,刚从国民党监狱被释放的华岗,受周恩来委派担任 《新华日报》总编辑,后随报社从武汉迁到重庆。谈滨若在参加各项时事活动中与华岗相识,并逐步建立了感情,1940年9月他们在重庆结婚。自此,俩人的心便紧紧连在一起,患难与共,同舟共济。谈老在晚年写的《自述》中,深情回忆了他俩结婚时的幸福情景,“婚后,我们去重庆北碚度假,同时看望在复旦大学任教的胡风和吕振羽夫妇。我们在北碚照了结婚照。当时,华穿白色上衣,吊带西装裤,我身穿草绿色军布工装裤,他还让我左手拿一本《联共党史》,这在当时是禁书,他好大胆呀!一周后,我们就回到赖家桥附近的段家牌坊……当时在此聚集了众多的进步文人。约在10月中旬,华与尚钺商量后,在附近永兴场小镇的饭店内,办了三桌婚宴,到场的有:郭沫若、田汉、尚钺、冯乃超、阳翰笙、潘梓年、蔡馥生、杜国庠、潘夏西夫妇和华岗的妹妹、妹夫等。来宾们都在红绸布上签了名。席间,我俩向各位敬酒。郭沫若当场赋诗,田汉、阳翰笙和之。在朋友的提议下,我演唱了抗日歌曲”。这段难忘的回忆,显示了他们携手共度艰难时日的情景,也反映了当年俩人共处的政治文化环境。
谈滨若随华岗先后战斗在重庆、西康、昆明、上海、香港等地,在国统区艰难而复杂的斗争环境中,她既是华岗亲密的生活伴侣,又是忠实可靠的助手,特别是1942年春天,谈滨若在重庆红岩村八路办事处加入共产党后,政治上愈加成熟,作为华岗的助手,更加得心应手,一幕幕一桩桩惊心动魄的经历,使她终生难忘。她回忆道:“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毛泽东主席不顾个人安危,应邀到重庆与蒋介石举行和平谈判,华岗担任中共代表团顾问,日夜忙碌,白天参与对国民党谈判,深夜才能回到红岩。我唯恐他在夜路上遭特务暗害,每天都要等到半夜,听见他进门的脚步声才能安下心来。因白天他无暇阅报,我便将在渝出版的各种报纸全买下来,把需要的资料剪好,汇总到一块,等他晚上回来再‘补课’。”还有在上海周公馆的那段时日,也是让她惊心动魄的。华岗任中共上海工委书记 (住地对外称“周公馆”),是第一批到上海,也是最后撤离的一批。1947年3月国民党当局背信弃义,限令中共驻沪人员全部撤离上海,当晚包围了周公馆,不让任何人外出。华岗在现场冷静应对,谈已先疏散住在外面,不能进入,心中十分焦急。后看到报上登出周公馆人员全部撤离的消息,谈知不能在此久留,便即刻离沪,先到南京,再转去杭州,以国民党军官太太的身份租房住下,等待与华岗联系,直到一年多后,华辗转来到杭州,他们才得以重逢。华岗夫妇长期在国民党统治下的白区工作,久经锻炼和考验,既具备观察局势的智慧,又具有忠心耿耿,不怕牺牲的英勇气质,为党屡建功绩,是我党在白区工作的忠诚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