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小学教育 >

江西教育网 改革简讯 【2022中国基础教育年度报告】中小学教育评价改革更加突出育人导向

时间:2023-03-19 08:29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简称《总体方案》),首次系统提出了教育评价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方案,力图破解教育改革的“卡脖子”难题,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评价改革的系统要求,也是我国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改革的顶层设计。以此为依据,教育部继2021年印发《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和《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后,2022年又先后印发了《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和《特殊教育办学质量评价指南》等教育评价改革文件。这表明,我国已形成基础教育“三段一类”质量评价标准体系,教育评价改革新格局基本确立。

2022年,全国中小学校纷纷因地制宜创造性实施《总体方案》和各级各类评价指南,探索走出了教育评价改革的多元新路径。

一是转变观念,改进结果评价,回归以评育人的初心使命。树立科学教育评价观,是学校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首要任务与基本要求。针对原有教育评价“唯分数”或“唯升学率”的问题,很多学校积极更新教育评价观念,关注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回归以评育人的教育评价本原。如一些学校面向学生未来发展的时代要求,拓宽评价内容,探索超越单一考试或课程测试的评价方式。还有些学校已经展开对新型作业与考试题目的研究与设计,如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等区域及相关实验学校,通过系统重构作业理念,丰富和完善作业的功能与价值,超越了单纯对考试分数或学习成绩的简单记录,更加强调对学生学习结果主客观等因素的价值分析与判断,有效促进了学校教师教学评价观的转变,办学思维也更加开放、更加解放和更加创新。

二是技术赋能,强化过程评价,提供以评促教的循证依据。利用智能技术赋能基础教育评价改革,是新时代中小学校深化教育教学评价的技术支撑与改革契机。如何建立多维度、全方位的教育数据库,监测、诊断、评价师生的群体特征与个体特征,优化学习行为、教学方式与治理决策,是中小学校强化过程评价的有效路径。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深度融合信息技术,构建“5+N”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基于家校社三大空间领域采集学生成长数据,构建起用实证数据进行有效验证和挖掘拓展的评价模式,开展平台智能化学生综合评价体系的设计与实践、建构“互联网+”序列叙事德育实践评价体系、数据驱动下学业精准评价等。

三是纵向发展,探索增值评价,强化以评促学的育人效能。引导学生自觉成长、卓越发展是新时代中小学校办学育人的重要指向。增值评价具有尊重学生差异、重视学习起点、关注生命成长、强调素养发展的基本特征,能够让学生看到自己前进的步伐,增强学习自信,实现主动发展。一些学校把教育评价的重心放在关注学生进步、教师成长与学校发展上,通过建立增值评价系统,评价学校和师生发展状况。如推进学生学业发展增值性评价探索,激发学生自主发展的高能量,研制《小学生学业发展增值性评价手册》,每个学科有 100 多条基于学业发展内涵的行为描述,学校通过研讨活动使师生明确增值评价意义,通过开展课堂小评(包括自评、师评、他评)使评价指标更具针对性和理解性,最终使评价指向最能反映学科素养发展的典型行为,学生在教师的肯定和赏识下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学习自信心得到增强,逐渐由被动服从、被动学习转向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自我矫正。

四是“五育”融合,健全综合评价,打造以评促建的办学生态。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中小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学生的坚实基础。“五育”融合突出学生的整体性,旨在解决传统办学育人中“各育”间相互独立、割裂叠加或重组的问题,引导中小学校综合素质评价改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如上海市金山区五育融合实验学校,从“融合”的视角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进行一体化设计,重新思考学校的育人模式、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活动,并同步设计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指标,让“五育融合型”教育评价助推学生的全面发展,打造出以评促建的学校办学育人新生态。江苏省常州市局前街小学则以节气活动为线索探索“五育融合”的育人新模式。他们从立德树人的教育需求出发,借此滋养涵育学生的气节,并构建了从课程教学中心、学生成长中心到年级组年段策划,再到学科教师具体实施的完整运行体系,营造了沉浸节气氛围,架构了丰富活动内容。育人新模式引导了多元评价创新。以年级组为单位,以节气评价单为抓手,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过程性评价,指向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提升,并借助成果分享对教师进行评价,突出“融合基本功”的提升。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