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小学教育 >

幼儿园与小学“双向衔接”的意义和价值

时间:2023-03-02 20:20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最近,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首次提出了幼儿园与小学的“双向衔接”,这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落实全面育人的重大决策。如果这一决策得以真正的贯彻和落实,将不仅对学前教育,也是对整个义务教育段的课程改革都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因为从学前教育发展的历程来看,小学教育的观念与实践动态,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一、“双向衔接”是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不能否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依然存在着改革理念与实践脱节的某些疑难问题,其中“学校课业负担过重”、“幼儿园小学化”是久治不愈的一对顽疾,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

  幼小衔接历来是幼儿园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但不可思议的是,在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取得重大成果的近二十年,幼小衔接却越来越步履艰难。究其原因,就在于中小学生的学业竞争始终通过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各种渠道冲击着幼儿园的课程改革,学习压力早已下移到幼儿阶段。尽管幼儿园坚守着以幼儿身心健康为本的科学教育理念,但来自小学课业竞争的学习压力仍然不可避免地传导到幼儿身上。因为家长们已从无数个上一届小学新生家长那里得知,不提前做好知识准备,将会“吃苦头”。于是,一种恶性循环开始产生,即每届小学新生中总有两部分人,一部分是为入小学提前做了知识准备的学生,他们已能读写汉字和拼音、已会百位数加减、背诵乘法表,另一部分是零起点的学生。结果证明,那些先行学习的学生在入学后很快适应了老师的教学进度,而未做任何知识准备的学生,为赶上那些先行学习的同学则压力重重。其实,小学一二年级的教学进度,除了与教材内容过多有关,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越来越多超前学习的学生对教师授课的不以为然。于是,一批又一批的小学生家长以自己的“教训”告诫下一届新生家长:提前认字写字学拼音有多么重要。导致的结果是,越来越多的孩子去社会培训机构提前学习小学一年级的知识,且势头越来越猛,甚至某些幼儿园的大班,还出现了幼儿转入校外机构提前学习的现象。尽管有识之士不断论证这种提前学习的即时效应和早期竞争有违儿童发展规律,有损儿童身心健康,不利于儿童长远发展,虽然教育行政部门也在小幼之间坚持抓两件事,一是禁止小学的招生考试,二是防止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然而由于幼儿园大班与小学一年级之间的巨大鸿沟,对解决入学初的学习负担下移问题,并没有明显的效果。

  《指导意见》告诉我们,要使幼小之间的坡度变缓,必须加强两个学段之间教育的连续性,同时改变是幼儿园向小学靠拢,还是小学向幼儿园靠拢的思考逻辑。因为事实证明,幼儿园从儿童年龄特点出发,坚持“去小学化”的课改精神,要求小学向下衔接,而中小学从后继学习的角度,坚持的是为升学做准备的实用逻辑,要求各学段逐级向上衔接,这种谁向谁靠拢的单向逻辑是很难妥协的。“双向衔接”的提出,不仅让我们看到,国家对解决违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有损幼儿身心健康的幼儿园“小学化”问题治理的决心和力度,更让我们看到高层对幼儿园“小学化”问题根源的判断与把握。

  二、“双向衔接”为的是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

  《指导意见》强调的是具有可监测性的行动。因此文件对有效解决幼小衔接问题提出了明确的目标,那就是协同各方力量着力于良好教育生态的形成,解决幼小衔接教育生态链上一个个不和谐的节点。

  首先,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学段特征呈现出断裂式的衔接陡坡,因为个体发展是连续的,教育却是分阶段的;个体发展的特点和速度是有差异的,教育阶段的目标和进度却是同一的,这种发展的连续性与教育的阶段性之间的矛盾,越是早期越是突出。

  其次,幼小之间的课改步伐并不同步。由于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长期隔离,尽管整个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理念基本一致,但幼儿园由于没有升学的压力,始终坚持《幼儿园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试图改变长期以来的“学科化”“小学化”倾向,尽管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在持续推进,中小学则始终难以摆脱高考指挥棒的影响,知识内容多而学业负担依然沉重,幼小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

  第三,各级教育行政与学校之间的上令下行之间存在阻碍。由于没有从学校评价和教师评价上改变,仍然看重分数和升学率,也由于把增加重点学校数量作为扩大优质资源的指标,这就增加了家长竞争的可能性,所以当《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教育部下发防止和纠正幼儿园小学化的通知,当幼升小、小升初的一系列举措出台,自然就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甚至还有校内与校外培训机构在升学招生上暗中互助和联手的情况。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