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0-24 01:14 |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采集插件 | 点击:次
教育发展“天翻地覆”
刚刚过去的九月开学季,安徽省芜湖市的李奶奶送孙女上小学,收到了一个意外惊喜——学校不仅不收学杂费和书本费,还有专门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的生活补助。“孩子爸爸上学那会儿,学费、书本费可是不免的。”李奶奶想起以前的老黄历,连连感叹时代的发展进步。
2018年5月,“大眼睛”苏明娟回到母校金寨县三合实验学校,与当年的宣传照片合影。
40年栉风沐雨,教育的变化可谓“天翻地覆”。从确立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到把实施科教兴国作为基本国策,再到人才强国战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教育走出了一条超常规、高品质的快速发展道路,为世界提供了教育现代化的中国方案,实现了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国教育开启了全新征程。
从“挤独木桥”到“大众化教育”
“如果没有高考,我可能跟我表哥一样,会成为建筑工地一个搬砖的。”1978年河南省文科状元、作家刘震云说。
这样的“如果”句式不仅适用于刘震云,也适用于当时千千万万的青年。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发布《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新闻,明确不论出身,恢复高考。一时间,从城市到农村,从工人到学生,大家奔走相告,欢欣鼓舞。
“说实话,当时根本没想到这么快就恢复高考了。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正在外面劳动,很激动,觉得机会来了。”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周洪宇回忆。
1977年12月6日,周洪宇与全国570万考生走进被关闭了12年的高考考场。当年,由于报考人数过多,印刷试卷的纸张不足,中央决定临时调用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全力以赴确保高考顺利进行。
这次高考创下了许多个第一,录取率最低的高考、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但它的巨大意义深深镌刻在每一个考生的生命中。
“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教育是从恢复高考走来的。恢复高考不仅拉开了中国教育改革大幕,也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个标志性事件。”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说。
从那时起,影响中国人至今的一句话开始流行——“知识改变命运”。也正因为如此,直到1981年,普通高考录取率才突破10%的大关,竞争之激烈程度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来形容似乎也不为过。
高考改变的不仅是一批人的命运,还是人才选拔的一种有效机制。通过高考选拔出来的人才,毫无异议地成为大家眼中的“精英”,成为行业领军人才。
持续快速的经济发展需要充足的人力资源。为了让更多的人有进入高校深造的机会,1999年6月16日,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发出通知,决定扩招。
高校扩招的消息一出,广大考生备受鼓舞。
“本来自己成绩不是太好,扩招给我带来了信心,上大学有希望了。”1999级河南省信阳市考生张文说,当年以为自己最多能考上专科学校,但因为扩招终于迈进了心心念念的本科院校。
仅三年时间下来,高等学校在校生总规模净增571万人,翻了一番,创造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奇迹。此后,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大众化教育”取代了“精英教育”。
回顾40年前的1978年,我国高考录取率仅6.6%,全国普通高等院校598所;到了2017年,高考录取率提升至82%,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已达2914所。
时至今日,考上大学已经不是稀罕事,现在大家不仅关注“考得上”,更关注“考得好”,甚至还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出国留学或读高职院校。在这个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年代,毋庸讳言,高考依然是最重要的那根指挥棒,依然是衡量教育公平、社会公平的重要度量器。
从“臭老九”到“最美教师”
“民办教师可以说是一个最不起眼、最卑微的群体,但他们对20世纪后半叶的中国乡村社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凤凰琴》作者、作家刘醒龙谈起自己的创作初衷这样说。
1994年,由中篇小说《凤凰琴》改编成的同名电影一经上映,就成为当年的热门话题。大家第一次看到,原来在这样的穷山沟里,还有一群贫苦的民办教师。
“刚开始一个月才5块钱,到了1981年,全年收入才150元,村民们觉得我很不错,又凑了21块钱给我。”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单台子乡小学教师白占成回想起过去做民办教师的艰苦岁月,感慨无比。
其实不止民办教师待遇不高,即使是正式教师,收入也好不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