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小学教育 >

道德经对青少年的教育(道德经中的生命观念教育价值)

时间:2022-12-06 23:27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摘 要: 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视角审视《道德经》,发现老子的诸多观念与“系统观”“稳态与平衡观”“生态观”等生命观念密切关联,有独特的生命观念教育价值。

关键词:道德经 生命观念 教育价值 学科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对于生命观念,新课标以举例的形式描述为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等[1]。可见,生命观念外延的边界并未严格限定。有学者从系统、时间及空间的角度将生命观念概括为系统观、进化观、生态观三大观念[2]。从学科核心素养的视角去审视《道德经》,老子的大量观点与现代的某些生命观念有着密切的关联(表1),包含着丰富的生命观念素材。

表1 老子观点与生命观念的关联

道德经对青少年的教育(道德经中的生命观念教育价值)(1)

1 系统观

系统观认为生命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具有层次性、有序性、动态性和整体性等特征。老子认为宇宙万物是一个遵循着“道”而运行的、动态平衡的有机整体,蕴含着朴素的系统观。

1.1 “万物同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意思是说人类与宇宙万物的本源相同,都是由“道”化生而来。即“道生万物”“万物同源”或“天人同源”。“道”指的是浑然一体的宇宙本体,永恒存在的天地万物之源,运动不息而对立转化的规律和法则[3]。可以理解为: 追根溯源,人与自然万物属于同一家园,它们紧密相连,共同构建了一个和谐完美的生命共同体。

1.2 “域中有四大”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认为,宇宙万物是一个整体,道、天、地、人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有层次、结构完整的系统。在整个系统中,人类只是普通一员,位列天地之后,“四大”之末。老子反对人类妄自尊大、以自我为中心,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

道德经对青少年的教育(道德经中的生命观念教育价值)(2)

2 稳态与平衡观

自组织是系统的显著特征,生命系统的自组织行为表现为自稳定、自修复、自适应、自学习等行为[4]。稳态是一种平衡、有序的动态稳定,稳态是通过自我调节实现的。老子认为宇宙万物循道有序运行,从而达到和谐稳定的状态。

2.1 “得一”——遵循规律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一”就是“道”;“得一”就是“得道”。“道”主宰着天、地、神、谷,乃至于万物、侯王,如果能“得道”便一切和谐,得到道者,便能清、宁、灵、盈、生、贞[5]。论述了遵循自然规律对宇宙万物维持平衡和谐的重要性。

2.2 “四法”——顺应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老子的核心思想,其含义为: 道所效法的是自我的本然,就是自然而然。只有因循“道”的自然本性,才能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首先要按照“自然”的方式对待自然。人类活动所引发的任何改变都有可能对自然系统产生影响,我们应最大限度地减小自身的影响,以维护自然界的和谐秩序。其次,要懂得尊重自然,尊重一切生命。老子提出人的“四法”,是超越于“天人合一”之上的智慧。在人与地、天、道、自然一种必要的特殊的关系里,人类的定位应该是永远谦虚地做学生[5]。

2.3 “抑高”“举下”“损余”“补缺”——自我调节 老子认为,天地万物的演变是遵循着“道”而进行的自生、自长、自为、自化过程,不受超自然的外物所支配。“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大意是: 自然的规律,大概就像拉开弓弦射箭吧?弦位高了压低它,弦位低了举高它;用力大了减少它,用力不够补足它。自然的规律,是减少多余的而弥补不足的;社会的法则就不是这样,是减少不足的而供养有余的[3]。老子所概括的天道运行规律与当代对生态系统通过以负反馈调节为基础的自我调节而达到相对稳定的稳态维持机制高度吻合。

3 生态观
标签: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