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小学教育 >

中医药教材进入中小学:传统文化也须以科学眼光去审视

时间:2022-11-30 17:06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中医药教材进入中小学:传统文化也须以科学眼光去审视

2016年10月20日,河北省邯郸市中医院中药房,小学生们学习捣药。东方IC 资料

近日,浙江省在小学五年级开设《中医药与健康》课程,这一全国首创的举措引发了热议。议论的焦点之一,就是中医课究竟能否传递 “传递科学价值与精神”。笔者认为,让中医药教材进入中小学,可能既不符合科学精神,又伤害了教育事业。

“中医”其实是中国古代医学

子曰,必也正乎名。如果我们把名词的含义都搞错了,那我们讨论的可能是一个伪问题。在“中医”、“西医”这两个词上,大多数人都犯了糊涂。“中医”指的应该是“中国古代医学”,它对应其他民族的古代医学知识,比如“西方古代医学”。而我们所说的“西医”实际上是近代以来传入和发展的“现代医学”,在欧洲首先发展起来并彻底替代了“西方古代医学”,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一门学科。

无论哪个民族哪种文化里的“古代医学”都是以当时对世界的认识为基础的,因此都存在大量的错误认识甚至迷信,而且这些错误的水平是类似的。也就是说,“中国古代医学”和“西方古代医学”,才是精神上的孪生兄弟。在现代科学产生之前,中西方对世界的认识水平差不太多,对人体的认识也极其相似。比如《黄帝内经》则认为眼泪和鼻涕是从大脑里渗漏出来的(泣涕者,脑也)。中国古籍《素问》认为“心主神明”,认为心脏主导着人的所有思想、情感和思维。类似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同样主张心脏是智力之所在,因为他认为作为理智的声音来自胸腔而不是脑袋。

我们所称的“西医”,即现代医学,是在科学革命影响之下,西方传统医学通过否定自我,更新蜕变而成的。尤其是19世纪60年代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和德国科学家科赫确认了微生物病原菌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从而否定了古代流传下来的疾病自然发生观点——仅这一点就否定中西方古代医学的大部分内容。中国古代长期存在“庸医”现象,这其实并非“庸医”自身之过,而是“古代医学”时代全世界医生水平都那么低:中西方古代人的平均寿命差不多,都只有三十来岁,即使古代帝王之家,王子公主也大多数未能成年。

现代医学对我们的生活和生命都有重大影响。现代公共卫生事业的普及,使环境卫生得到改善,提高了人们的寿命。对于中国人来说,“喝热水”这个习惯,正是公共卫生普及的结果,把水烧开之后再喝(所谓“凉白开”),而不是直接喝江河甚至水坑里含有很多病原菌的天然水,避免了许多疾病的发生。

西方医学的复兴和革新是从解剖学开始的。对于人体脏器的认识,东西方古代医学各有优劣,难分短长。希腊名医盖伦曾经把肝脏描述为五叶,因为他看到的其实是狗的肝脏。而中国古籍《难经》明确记载“肝独有两叶”,这跟现代解剖学的描述是一致的。西方从古代直到中世纪,也长期不重视解剖学,甚至有的医学学派抵制解剖学,奉古代经典为金科玉律,对人体结构的错误描述的照单全收,一些医生竟然还认为人体结构从古代以来发生了畸变。文艺复兴时期,医学家维萨里对他的学生说,在杀猪店里学到的东西也比从自以为是的教授那里学到的更多,因为他们从不解剖尸体。

1543年,维萨里发表了他的名著《人体的结构》,也是在这一年,哥白尼发表了《天体运行论》,天文学和医学同时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在中国,清代医学家王清任通过观察尸体,发现前人典籍中关于人体脏腑的论述中“立言处处自相矛盾”,而后认真观察义冢暴露的尸体和受刑者的内脏,还做动物实验,多方请教,1830年写成出版了《医林改错》一书,成为中国医学解剖学的一大成就。梁启超评价他说,“诚中国医界极大胆革命论者,其人之学术,亦饶有科学的精神。”

然而,王清任的“改错”遭到了同时代许多名医的攻击。面对古代对人体脏器结构和功能的错误认识,中医界发明了一种说辞,声称“中医的脏腑不是解剖学上的脏腑”,即所谓“中医的肾不是肾,中医的肝不是肝”,这完全忽视了《黄帝内经》“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以及《素问》对骨胳、脏腑的长度、重量、体积的解剖学描述。

可见,“西医”和“现代中医”的起跑线可以说是不相上下的,中医并非没有过“改错”的机会,只是由于大部分中医从业者不能正视我们的祖先的历史错误,出于“崇拜古代”情结而不敢纠正错误。现代医学建立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之上,而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承认以前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并不是完美的,甚至可能存在严重的错误。科学家们发表论文,正是为了让同行们独立检验,指出其中可能存在的错误,共同寻找事实真相。

作为传统文化的中医也须以科学眼光去审视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