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小学教育 >

残疾校长坚守乡村24年:托起学生的人生梦想

时间:2022-10-15 16:59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这是一所乡村学校,位于阜阳市颍东区口孜镇龙沟村。和大多数乡村学校一样,一栋教学楼、一块两个篮球场大的水泥操场、120来个孩子加上10个老师……是这里的全部。和大多数乡村学校的校长一样,40多岁的白振有点木讷,说不出啥高大上的教育理念,也说不出啥感人肺腑的故事,他的讲述和他24年来“家——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一样,并无新意。

  而正是这样一所乡村小学,在安徽阜阳这个人口众多的劳动力输出大市,承担起几百户家庭的希望。在校长白振的带领下,从这里走出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诸多双一流高校的大学生,他们用教育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而白振也陆续被评为“颍东区优秀教师”“颍东区优秀班主任”“颍东区优秀德育工作者”。

  窥一斑而见全豹。校长白振和这所乡村学校的发展故事,是阜阳市乡村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皖北大地上乡村振兴的一个鲜活案例。

  从学生到校长,用教育改变命运

  约定的见面时间是上午,白振早早地等在操场上,秋日的阳光让他的眼睛眯了起来。因为腿脚不方便,他的身体偏向一侧——这也是很多学生印象中白校长的标准姿势。

  他领着记者走向教学楼,这里并没有专门的校长室,教学楼一层最中间的大教室是10位老师办公的场所,教室东南角的办公桌就是校长的位置。

残疾校长坚守乡村24年:托起学生的人生梦想

图为龙沟小学校舍

  “咱这,北边是枣庄镇,西边是正午镇……”一坐下来,白振没来由地说了这句话,这让记者很是不解。

  之后的采访中,多个老师一开口就强调学校坐标,记者这才知道,这代表着学校的偏僻。

  阜阳市是一个有着800多万人口的大市,也是一个劳动力输出大市,当地1200余所小学中,超2/3是乡村小学,龙沟小学就是其中之一。

  白振是土生土长的龙沟村人,5岁那年,一场病导致他左腿肌肉萎缩、肌无力,落下残疾。“改变我命运的就是教育。”凭借着比常人更多的努力,白振在90年代考上了阜阳中专学校。1998年,毕业之际,他放弃城里的工作机会,回到母校成为一名小学老师。

  那时,白振家通往龙沟小学的道路是一条狭窄的乡村小道。“下雨路滑,泥泞难行,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摔倒。”白振回忆说,学校6点开始早读,从家走路去学校要花半个多小时,为了准时到校,他要比别人更早起床。

  从教24年,在风雨天,白振不知道多少次成为“落汤鸡”“泥人”。无论如何,从教之路不能间断,就如当年的求学之路一样。被教育改变的他,也想要用教育改变更多的乡村孩子。2009年,他成为龙沟小学的副校长,2010年开始又担任校长。

  “硬件”筑基,家门口就能上“好”学

  乡村的振兴,教育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作用。而乡村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两个“件”——硬件和软件。

  如同这片土地上的庄稼人感受着庄稼的变化一样,白振清晰地感知着乡村学校的变化——当然,他也是见证者和参与者。

  在阜阳,乡村学校的校长和老师,多少都会说一些关于校舍建设的故事。2009年,龙沟小学校舍重建。白振是校长、是老师,又是“设计”和“监理”。他和几位老师把村子走了一遍又一遍,建议把教学楼从原先村庄边缘的地方建到村庄中心,以方便所有的孩子上学;又拿着设计图纸一遍一遍地看朝向、测光照,找到最合适的位置;轮流守候在工地,像是建自家的房子一样,严格把关质量……

  他们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无比熟悉,正如熟悉这里的每个孩子。

  这是学校的第一个转折点。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此后的时间里,微机教室、书法教室、象棋教室……逐渐齐全,他们像燕子衔窝一样,慢慢筑起了整个学校。

残疾校长坚守乡村24年:托起学生的人生梦想

图为学校微机室

  第二个转折点,是2021年。乡村振兴的号角全面吹响,阜阳市和科大讯飞合作,正式实施智慧学校项目建设,第一批目标就是823所学校全部覆盖智慧课堂,这其中,一大半都是乡村学校。智慧课堂的到来,改变了之前各类课程开不足、开不齐的问题,音乐、美术等课程都有了更好的资源,普通话、英语等学习也有了标准的语言环境。

  白振是数学老师,以往的教学中,他就从不照本宣科,而是绞尽脑汁力求营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想方设法寻找制作教具、创设情境,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教学内容。有了智慧课堂,白振各种各样的教学设想得以实现,无论是几何图形,还是公式原理,都能变成动态图形、解说视频,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立体起来。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