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2-10-08 13:59 阅读次数:
原標題:上海街邊小店開了嗎?生意怎麼樣?我們昨天實地走訪,發現……
摘要:上海一些支馬路、后街上的商業氣息日漸濃郁。
在上海幾大主要商業街復蘇后, 一些支馬路、后街上的商業氣息日漸濃郁。在各區市場監管部門與街鎮的指導下,復工的沿街店在嚴格防控的同時開展經營活動,努力讓上海的煙火氣早日回歸。記者11日現場走訪。
11日中午11時半,正是午餐高峰時間,黃浦區廣西北路上的網紅小店“哈靈面館”內,10來張餐桌都坐上了顧客。進門測溫,一人一桌,同向而坐,有顧客看到店內已經坐滿,索性就改為打包,帶回去就餐。小店店主說,最近幾天,街面上的顧客明顯多起來,選擇堂吃的人也比以前多了。
哈靈面館(廣西北路店)內,顧客一人一桌,同向而坐。唐燁攝
中午12時半,福州路上的網紅茶餐廳“東發道(人民廣場店)”門可羅雀。這家店平時的午晚市要排隊兩三個小時,但疫情以來,他們開設網上預約就餐服務,每天上下午各放號一次。“上周開始,預約名額一放出去,很快就被搶光。不少沒有預約過的顧客想進來就餐,在門口就被我們勸退了。”東發道(人民廣場店)領班告訴記者。走進就餐區,與門口的景象迥然相異,隻見一派熱鬧景象:座位全滿,顧客們三三兩兩一桌。為了拉大落座客人之間的距離,店家拿掉了大堂內三分之一的桌椅。“我們現在取消翻台,確保顧客有序進餐。”
東發道(人民廣場店) 唐燁攝
“幫我弄碗辣醬面,要清湯!”舊校場路上的百年老店春風鬆月樓在本月8日恢復堂吃。中午時分,有三三兩兩老顧客進門,向店員出示隨申碼綠碼、量好體溫,點上一碗熟悉的“個性化”傳統辣醬面。恢復堂食以后,門店的本地員工陸續回崗,開店前,他們除了對門店環境、餐具用品、設施設備等進行消毒清潔外,還開通了無接觸式點餐、支付,減少人員接觸的機會。門店經理說,堂吃復工以來,聞訊而來的老顧客們開始陸續回歸。
下午2時,正是上班時間,位於徐匯區天鑰橋路上的白玉蘭面包房門口排起了小長隊。商戶在店門口提前豎起了一塊告示牌,標注“排隊請間隔1米”,相較疫情發生前店門口時常出現的“人貼人”排隊景象,而今等候“買單”的距離舒朗了不少。白玉蘭面包房是天鑰橋路上客流量最大的沿街商戶之一,記者在店內看到,排隊購買的顧客幾乎人人都左右手“滿載而歸”,上海人常吃的燒麥、花卷、叉燒包以及現下時令的青團,是“提袋率”最高的商品。無論是面包西點還是中餐點心,所有商品均用塑料盒或食品袋包裝。“我要兩盒燒麥,兩盒花卷,再要一盒白饅頭。”家住古美路的肇阿姨告訴記者,自己當天來徐家匯附近的銀行辦事,回去路上專門到這家面包房來買點心。“這家新鮮,我們家吃了快30年了,(店鋪)比我女兒都大了。”
本周,徐家匯商圈衡山坊內,包括“網紅”書店衡山·和集、設計師服裝店“URLAZH”等沿街商戶均已開業。記者進店時,均有店員主動上前為記者測量手腕溫度,並示意按壓免洗消毒液,洗手后再進店觸摸商品。衡山坊新開業的美發沙龍“My Hair”店內有顧客正在剪發,但記者注意到,兩組客人的落座距離較遠。店鋪經理王子軒告訴記者,針對美容美發行業的特殊性,店內採取預約制,保証每一時段在店客人不超過2人,盡量採取“完成一組再開工一組”的服務模式。每位客人離開后,則第一時間消毒座椅、剪刀、梳子等工具設備,店員則第一時間消毒洗手。
“網紅”書店衡山·和集 舒抒攝
在上海不少社區,復工的街邊小店也多起來。黃浦區五裡橋街道沿街商鋪以小超市、餐飲小店等食品流通、加工類企業(商戶)為主,截至3月10日轄區已開業食品流通企業145戶、沿街餐飲小店80戶。靜安區臨汾路街道,小餐飲店“新旺美食林”日前獲得了復工許可。店主俞迎春和員工每個人都注冊了“隨申碼”,他們每天將顯示安全的綠色“隨申碼”標識張貼在店門,店內做好防疫知識宣傳,對進店員工和顧客都要求體溫測量與佩戴口罩,並做好人員進出台賬登記,店內食材的保鮮、冷凍、冷藏環節都嚴格按照有關規定執行,降低各類風險。
五裡橋街道沿街小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