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全国院校库
【莘莘学子】黄雪玲:我拥有别人的“几辈子”

 

【人物名片】黄雪玲,学院文化产业系2012级汉语言文学(中文方向)毕业生,任院学生记者站2014-2015届站长,现为中国新闻网记者。

登上位于福州市五四路的银河花园大厦,第十七层就是中新建站入眼帘的是亮白色调为主的办公区,安静地只能听见着键盘与鼠标的敲击声采编、摄制、中央厨房的记者们在各个区域各司其职

这间办公室,黄雪玲只呆了一年多。但记者这个职业,她已经从事了四年。

“手艺人”也是“书画者”

办公区内,黄雪玲正伏案工作,她海藻般弯曲的垂落双肩鼻梁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虽然长期熬夜,但白净的脸上看不出一丝倦容,乍一看,是个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女青年。只有谈及她的工作,不同之处才开始显现:采访写稿补采、改稿……有时,即便下班了,写稿还得占据了她大半的“空闲”时间,但她早已习以为常

一个普通的午后,黄雪玲在办公室中思索选题,她看了眼时间,快到元宵节了。思索过后,黄雪玲决定以“花灯手艺人”为主题。她想着:三坊七巷应该是福州民俗文化比较汇聚的地方,那儿说不定会有不错的新闻线索。

走在和平常一样拥挤的南后街,黄雪玲发现,这条曾是福州传统花灯最大的制作和售卖集市竟不见了花灯的踪影。让她感觉年味又淡了一些。在一个不太起眼的小摊位,黄雪玲找到了一户三代传承手工灯工艺的周永拯、周永明、周永强等8个堂兄弟她以记者的本能,认为“他们应该是个挺有故事的人”。于是和他们聊了起来。果然不出她所料。

能抽个空闲,让我去您们家看看,了解更多您们家与花灯之间的故事吗?”黄雪玲征求周家兄弟意见,小心地问道。

“行啊小妹,依伯讲给你听。”周家兄弟笑得满脸褶子,答应道。

来到周永拯家20多平方米的客厅,他用竹竿搭起6排架子,悬挂制作好的花灯,告诉黄雪玲:“当时有卖出去就开心,卖得少心里会有歉疚,反思是不是自己做的不好,纯粹图个开心而已。”而且,无论在多繁华的路段卖花灯都没有南后街那种感情。

这给了黄雪玲很深的触动,在传统文化快要淹没之际,还有他们在漩涡中坚守。最后以《福州三兄弟坚守传统花灯手艺半世纪》为题报道了他们的故事,提出了祖辈们留下来的传统技艺,会不会如同日渐稀薄的年味一并消逝?这一观点,同时,呼唤政府能够关注到这个日渐式微的传统行业,并加以扶持。

而最开始——黄雪玲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福建日报》的艺术品鉴栏目多是与艺术品相关的人物报道,书画院院长和做寿山石的大师便是黄雪玲所要拜访的常客。去领会文人墨客对一人一景、一山一石的解读。

其实,渐渐地,她不再是故事的旁观者,而是故事的参与者:体味手艺人的坚持,体味文人墨客的别致,更体味各色人生的甘苦。

记者,是一种纯粹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