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4 02:39 | 来源:墨客学术 | 作者:墨客学术 | 点击:次
中医药走向世界,成绩单有多亮眼?
“目前,中医药已传播至196个国家和地区,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建设了30个中医药海外中心;中医药内容已纳入16个自由贸易协定,建设了31个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在国内建设了一批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中医药已经成为中国与东盟、欧盟、非盟、拉共体以及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等地区和机制合作的重要领域。”在日前举行的第六届“一带一路”中医药发展论坛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璐琦发布了《“一带一路”十周年:中医药国际合作成果》,介绍中医药“走出去”的最新成果。
在拥抱世界的过程中,中医药与世界医学交流互鉴,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中医药历史性进入世界主流医学体系
中医药走向世界曾面临着难以逾越的标准壁垒。作为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元素之一,只有成为国际“通用语言”,中医药才能更好地拥抱世界。
目前,中医针灸、藏医药浴法、太极拳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本草纲目》《黄帝内经》《四部医典》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了《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首次纳入以中医药为主体的传统医学章节,中医药历史性地进入世界主流医学体系,在国际传统医学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2月,由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建设的国际传统医学临床试验注册平台正式被世界卫生组织临床试验注册平台接受为一级注册机构。这是世界上首个跨国家和地区的以临床试验为主题范围划分的注册机构,是中医药乃至全球传统医学临床科研规范化、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渠道。”黄璐琦说,“国际传统医学临床试验注册平台将为提升全球传统医学临床证据质量、引领全球传统医学临床研究规范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同时,也将为中医药服务贸易模式不断升级,市场进一步开放奠定坚实基础。”
中医药“走出去”,凭的是实力,靠的是疗效。
“我国在埃塞俄比亚、摩尔多瓦、厄立特里亚、马来西亚等援助建设或合作设立中医中心,派遣中医专家提供针灸、推拿、中医内科等诊疗服务。同时,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实施中医药培训,数年来累计培训中医药人才1000余名。青蒿素是中国首次发现并成功提取的特效抗疟药,我国以青蒿素为核心开展抗疟援助,为30多个国家援建抗疫中心,提供抗疟药品,培训抗疟人才3000余名。”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副署长赵峰涛说。
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工作持续推进,为中医药“走出去”提供坚实基础。我国推动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制定颁布98项国际标准,实现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领域中医药国际标准的重大突破。中医药技术委员会也成为ISO最活跃的技术委员会之一,其秘书处工作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曙光医院承担。
“上海中医药大学整合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研究所和上海中药标准化研究中心的资源,成立了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研究院。持续推进ISO中医药国际标准化提案工作,主导并积极参与制定一批适用于中药材国际贸易和海外交流的标准。”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杨永清介绍。
在人才培养方面,多所中医药大学通过共建学院、联合办学等方式培养中医药国际人才。
“浙江中医药大学设计了‘一带一路’中医药专项奖学金,支持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培养中医药针灸推拿学方面的高层次人才,目前已累计培养了15000多名留学生,其中,70%的生源来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浙江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黄文秀说。
“我们通过与英国等国的大学联合办学、办班,让学生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实习和培训,增加对当地的了解,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医药人才。”贵州中医药大学校长刘兴德介绍。
数字化为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提供“良方”
“一株小草,改变世界。”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拯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但中药材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也困扰着中医药界,成为中医药“走出去”的一大难题。而今,数字信息技术正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