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27 23:18 | 来源:墨客学术 | 作者:墨客学术 | 点击:次
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是学校通信类专业的主干学院,是在原通信工程系(2系)和信息工程系(3系)的基础上合并组建而成,近五十年来始终面向全国招生(在江苏等部分省市为一类招生专业)。全院现有教职员工近200人,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总规模近5000人。自1958年以来,学院已经为国家培养各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4万余人,成为我国IT领域的人才摇篮和信息黄埔。
学院设有12个专业教学中心和相应的研究室,现有“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3个博士点;“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3个硕士点;“电子与通信工程”1个工程硕士培养领域;具有“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电磁场与无线技术”、“广播电视工程”、“地理信息系统”、“生物医学工程”等8个本科专业,每专业有若干专业方向;其中,本科“通信工程”专业是江苏省品牌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是江苏省特色专业。毕业生分布于全国通信运行与管理、通信设备制造、国防、外交、安全、公安、广播、电力、交通、民航、宾馆等各行业,并遂步成为我国通信事业的骨干力量。
学院拥有“信号与信息处理”、“电磁场与微波技术”2个江苏省重点学科,江苏省“信号与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以及3个信息产业部重点学科,其中3个博士点学科均被评为江苏省高校优秀学科梯队;有“图像处理与图像通信”、“通信网络与技术”、“移动通信和个人通信”、“无线通信与电磁兼容”、“语音与智能信号处理”等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有“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和“通信学科”2个江苏省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有“通信与信息处理”江苏省实验示范中心。全院实验室面积近6000平方米,实验设备价值逾亿元。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共有35名教授、40余名副教授。有数名国家级和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并有多名教师入选江苏省“333工程”和“青蓝工程”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形成了一支活跃在信息与通信学科前沿、结构合理、治学严谨、水平较高、有发展后劲的学术梯队。在研科研经费约2000万元人民币,每年发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的论文数百篇,其中100余篇进入三大检索系统。目前在研科研项目包括国家“863”计划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防预研项目和若干部、省、市级重点科研项目等。
全院形成了通信与信息理论、网络与交换技术、通信网络与管理、无线通信与电磁兼容、移动通信、信号分析与处理、图像处理与通信、广播电视、无线接入技术、数字通信技术等10个重要学科方向。学院正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深化教育改革,促进专业建设,把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将学院建设成为我国通信与信息领域的科技研究基地和现代化人才培养基地。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的教学质量在全国具有良好的声誉,每年从各省市招收的学生都是应届优秀毕业生。在全国、省、市组织的各类竞赛、等级考试中成绩突出,受到好评。成绩优秀的毕业生可以免试保送本校或相关院校的硕士研究生及硕博连读研究生。
通信工程专业
(本科、四年制)
本专业为江苏省首批品牌专业。按照现代信息社会提出的人才要求,遵循“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提高素质、培养能力”的原则,在学习通信工程专业主要骨干课程的基础上,培养通信网与交换、光纤通信、无线通信、计算机通信、电磁场与微波通信、设备制造和网络运营与管理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是宽口径、广适应的电子信息类专业。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通信领域中通信原理、交换、传输、网络、信号处理、计算机等基本理论和技术,掌握各类通信设备的基本原理、技术性能以及综合系统的组成、运行、管理等知识,并完成通信工程中必须的基本训练,本专业的学生按照教学计划修满所规定的学分后,可获得工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有:电路分析基础、信号与线性系统、模拟电子电路、数字电路与系统、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与传输理论、数据结构、微机系统与接口技术、现代交换技术、通信网、数字传输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