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0 11:48 | 来源:墨客学术 | 作者:墨客学术 | 点击:次
这个周六,下了一整天的雨。然而深圳大学校园里却热闹非凡,雨水完全没能阻挡深大人“回家”的脚步。5月13日,深圳大学校庆40周年系列活动之校友返校日活动首日,许多已经毕业多年的深大校友拿着校友卡重返母校,参观、打卡、听音乐会、吃食堂,在斜风细雨中重温在荔园度过的大学时代。
在他们当中,有几位特别的校友,以“家庭组团”方式共同回到母校。原来,他们不仅是校友,还是父子、父女、母子、母女,其中就读年级跨度最长的有34年。
与“大师兄”爸爸和“大师姐”妈妈同游母校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同一个校园,在两代校友的眼里
看见的是怎样不同的景色?
荔园又给了他们哪些相同的烙印?
游校园忆往昔:当年苗木今成林
“我刚才回到A、B、C、D座教学楼那里,看到楼门上那几个字母就忽然很感动。” 1983级国际金融专业校友李小敏说,“我特意跑到阶梯教室里面拍了照,当年上课的样子一下子仿佛就在眼前。”作为深圳大学当年建校、当年招生、当年开学的第一届校友,她对母校有着极为深刻的感情。她的女儿钟雯2011年考入深圳大学会计学专业,与母亲成为校友。母女俩你一句我一句回忆起不同时代在同一个校园中的往昔。
1987级国际贸易专业校友梁伟庆曾经是深圳大学足球队队员,路过学校的元平体育场,他不禁感慨:“我们那时候学校南边是海边,我们就在一个铺满土的足球场上踢比赛。现在的体育场是我快毕业时才建起来的。”站在他身边的儿子,2016级经济学专业校友梁峻豪却很自豪地告诉“师兄”爸爸:“现在学校现代化的体育场馆和设施有很多了,我上午还在丽湖校区打网球呢。”
校园变化之大,不仅让老校友们羡慕,更让新校友自豪。“我入学的时候住在南区,那时南区还比较荒凉,但两年之后理工楼就拔地而起了。”梁峻豪说,“我刚毕业的时候校友广场还没建好,这次回来已经在这个现代化的校友广场里观展和聊天了。”
“以前我读书的时候勤工俭学去植树,山上好多树种植的时候,都是我挖的坑!”1983级国际金融专业校友王巧华兴奋地指着杜鹃山上郁郁苍苍的树林对儿子说道。她的儿子杨沁旻是2013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校友,听着母亲的感叹,杨沁旻笑说:“我入学的时候杜鹃山上的树木就很茂盛了,可惜不知哪颗是您种的,不然去合个影。” 1986级企业管理专业校友叶晓彬感慨道:“如今这些树都长得这样高这样茂盛了!”他的大女儿目前在深圳大学金融学专业就读,每天穿梭在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荔园里。
校友们不禁慨叹“树犹如此人何以堪”。40年的光阴,深圳经济特区从当年的边陲农业县发展成为如今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走在改革开放前列、紧随特区脚步的深圳大学,也从当年拓荒而建的几栋校舍教学楼,发展成为粤海、丽湖双校区总面积2.72平方公里的现代化校园;深大从1983年第一届只有4个系6个专业216名学生,到如今27个学院101个本科专业共培养出30多万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当年可以背山望海的校园,如今已经成为这座创新之城的核心区域之一,一代又一代的深大人从这里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为社会发展贡献着智慧和力量。
两代校友叹今朝:
身为深大人 我们很自豪
如果把校园规模和学校影响力做成一个函数图,那么这条上升的曲线才是最让校友们自豪的。
毕业后投身银行业的王巧华回忆说,自己毕业后那几年,建校历史短暂的深大无论是名气还是影响力都还较弱,“别人问我们是哪里毕业的,我们底气还没那么足。”但杨沁旻告诉“师姐”妈妈现在不一样了:“我在美国读研究生查阅学术资料时,经常能在顶级期刊和权威期刊上看到来自深大的学术论文。”近年来,深圳大学的国际学术生产力和影响力大幅提升,根据科睿唯安2022年最新数据显示,深圳大学ESI“计算机科学”学科以全球第62名排位成功进入全球排名前千分之一,这是深圳大学一年之内第三个进入ESI全球前千分之一的学科。从深大计算机系本科毕业的杨沁旻去了美国深造,研究生毕业后又回到深圳,从事科技领域相关工作。他说:“我们专业可以说是世界水平。我留学时的老师们都认为深大毕业生的应用能力特别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