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发表
张宏声重回歌坛·登国家科普杂志绿色中国封面人物

 

张宏声,一个认识整整25年的老朋友。提到张宏声的名字,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太熟悉。如果说人们已经逐渐淡忘上世纪80年代末就声名鹊起的著名歌手张宏声,那一定会记得当年热播大剧《渴望》以及那首家喻户晓的插曲《每一次》,“茫茫人海,终生寻找,一息尚存,就别说找不到,希望还在,明天会好,历尽悲欢,也别说经过了……”,而这首歌的演唱者就是张宏声。

张宏声隐退后的动向鲜为人知,直到2017年7月的一天,在天津尚格综艺集团成立大典上,那首《每一次》熟悉的旋律再次响起时,很多熟悉《渴望》电视剧的人突然被张宏声的歌声调拨出过往的记忆,观众们睁大眼睛,看清楚了原来站在舞台上的就是离开了歌坛近20年的张宏声时,才明白原来他一直生活工作在老家天津,原来他在离开乐坛后就在天津开起了大酒楼。那天持续不断的掌声特别热烈,张宏声的心情也格外起伏,久久不能平静。

一个当红歌手在鼎盛时期隐退,张宏声意想不到的选择究竟有怎样的“渴望”?

今年2月3日下午,本刊记者接受张宏声的邀请,来到天津,参加了当晚在喜洋洋大酒店金色大厅举办的张宏声重返歌坛“声势再起”2018新春演唱会。并对他再次进行独家专访。张宏声也向记者敞开心扉,诉说自己心中20多年的“渴望”。

张宏声重回歌坛·登国家科普杂志绿色中国封面人物

少年的记忆

说起对于家庭的记忆,张宏声用一句“贫穷”敲开了记忆里的时空大门,轻轻酌了一口杯中的酒,张宏声说:上世纪70年代的生活不像现在比较富裕,那个时期物资匮乏导致饥荒四生,在那个时期所有生活的物资都要用票置换,所以那个时期的孩子基本都是营养不良。

张宏声兄弟姐妹6个,像其他大多数家庭一样,家里8口人只有父亲一个人工作,父亲干活非常辛苦,但家里的生活也只够温饱,并没有多余的开支用在孩子们的文娱方面。张宏声说,小的时候自己最期盼过年,喜欢听热闹的鞭炮声,更喜欢是有新衣服穿和好东西吃。张宏声儿时比较顽皮,还因此得到了一个响亮的外号“张小嘎”。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天津人,深受曲艺文化的熏陶洗礼,张宏声非常喜欢听相声,经常去听著名相声大师马三立的相声,至今张宏声都能够背出几个马三立的经典桥段。

张宏声的音乐天赋是从小就展现出来的。那个年代人们对于音乐的认知十分有限,父母并不认为学习音乐是一件多么值得骄傲的事情。因为父母不支持自己学习音乐,张宏声人生的第一管长笛就是他在小学二年级自己用一根塑料管挖了几个箜制造出来的。虽然他的笛子音色比真长笛差好多,但他都非常满足也非常珍惜。

据张宏声的回忆,直到他进入高中以后,他才终于迎来了真正意义上关于音乐的发展,在音乐课上脱颖而出的他,一下就被老师看中,并带着他参加大大小小的音乐比赛,且取得了不菲的成绩。至此以后,他的音乐之路慢慢走上正轨。让张宏声记忆深刻的是,当时学校里有一台钢琴,在他眼里钢琴是一种灵魂乐器,如果能够触摸到那架钢琴对张宏声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满足,但钢琴室的门都是锁着的,张宏声只能透过窗户望琴止渴。终于在某一天张宏声发现琴房窗户的玻璃碎了,他顾不上可能被碎玻璃划伤的危险,从窗户翻进了琴房,当时手指终于放到琴键上时,那种被电到的感觉他至今仍记得。

张宏声重回歌坛·登国家科普杂志绿色中国封面人物

张宏声和父亲

尽管拥有音乐天赋,但最终张宏声没有考上音乐学院,这样结果让他非常沮丧。高中毕业后张宏声在家调整了近两年时间。这期间,自己的哥哥姐姐以及家族里的兄弟姐妹纷纷都参加了工作,一直没有支持态度的家里人此时也为张宏声安排了工作。在那个年代,能安排进工厂工作非常不容易,但是性格倔强的张宏声偏偏不走寻常路。无论家人怎样劝,坚决不进厂工作。或者正是因为他的这份不甘平庸的心,也才有了后来在音乐上获得了巨大成就的机会。

那时候的张宏声知道,想要追求音乐梦想,需要一定的资金作为支撑。为了坚持学习音乐,他第一次尝试下海经商,他的第一庄生意是搞了一个熟肉制品加工厂。张宏声起早贪黑,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便成为了当地的第一个万元户。父亲为此感到十分欣慰和骄傲,希望他在这条路上可以继续走下去。但是将音乐当作毕生追求的张宏声悄悄约了同好,一起买琴,一起排练,搞起了“地下”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