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2-09 20:29 |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采集插件 | 点击:次
您所在的位置:
杭州网> 杭州新闻中心> 城市新闻
●原未设置正高级的职称系列均设置到正高级 ●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将设置职称专业 ●高技能人才、外籍和港澳台人才也能进行职称评审 昨天,浙江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为全省500多万专业技术人员带来了一个好消息:浙江将进一步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如根据浙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新经济业态设置新的职称专业,目前尚未设置正高级的职称系列将统一设置到正高级,高技能人才、外籍和港澳台人才今后也能进行职称评审。 具体来说,浙江将在优化体系设置、下放评审权、完善标准、畅通优秀人才成长通道、信息化建设、改进管理服务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革举措。
浙江职称制度改革:打破学历资历限制 外语、计算机和论文不作统一要求
2018-04-10 08:06:59 杭州网
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
将设置职称专业
我国现行的职称制度从1986年开始,已经实施30多年。
这一制度在激励人才干事创业,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显露出一些不能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问题,造成了人才评价中一些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特别是职称评审的分类不能与时俱进,存在很多“一刀切”的现象,大到行业之间存在,小到一个单位同样存在。
浙江此次提出的职称制度改革,进一步优化职称专业。对符合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新经济特点的,增加评审专业。如随着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在我省的发展,将会集聚大量人才和企业,职称专业设置必须紧跟需求,提供人才评价服务。专业设置将会根据浙江的经济特征可增可减。
原未设置正高级的职称系列均设置到正高级
除了优化职称专业外,浙江职称制度改革中将职称的层级设置更加合理化,将原来未设置正高级的11个系列均设置到正高级,打破人才成长的天花板,将由省级行业主管部门制定评价标准和办法,设置到正高级。
此外,过去职称评审中,学历造假、专利冒名、论文代写等情况时有发生,评审材料繁琐,一定程度影响了人才正常的科研教学活动。为此,浙江职称制度改革与“最多跑一次”改革紧密结合,推广职称电子证书,加快人才数据库、职称评价服务平台建设,加强职称信息化服务和监管。
目前,浙江是全国唯一实现职称证书电子化的省份,证书可从浙江政务服务网上直接下载打印,每年可以减少30万本资格证书发放,让500多万专技人才在每次求职、竞聘等使用证书时都不用“跑路”。
据悉,这项改革,得到了人社部的高度肯定,并将在全国推广复制。
评审权下放给用人主体和行业协会
原来的职称评审权集中在政府部门,用人单位话语权不够,评价方式单一。浙江提出了向用人主体放权,早在2014年已经推动高校、医院、科研院所等人才智力密集的单位按照管理权限自主评审,遵循的思想主要还是放权给单位,坚持评聘结合,用评聘结合这样一种制度激发单位用人自主性,和一种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
同时,浙江在全国率先开展的工程职称社会化评价试点,得到人社部的支持肯定,把探索社会化评价作为改革重点内容,对于承接主体、承接条件、发文发证方式、后续监管等作出具体规定。
这一项改革试点工作,依托成熟的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把企业的薪酬待遇、技术要求、市场销量等综合纳入评价标准,充分体现市场评价、市场认可。
接下来,浙江职称制度改革的重点将会在体制内继续坚持改革放权,让用人单位的主体性得到进一步的体现,更快、更全面地使大家建立更合理的、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今后,诸如之江实验室等重大平台建设,将集聚一大批世界前沿的优秀科学家,最好的评委就是他们自己,要将职称评审权直接下放到单位,帮助其实现超常规发展。
此外,今后职称的评审组织和方式更加灵活多样,根据不同专业,允许灵活调整评委会组成人数。还要打破一年一评审的固有模式,组建评委会常设机构,可实施专项评审。推广实名投票、公开举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