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2-03 21:45 |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采集插件 | 点击:次
云南农科院:把论文写在云岭大地
■本报记者 张晴丹
云南农科院专家在田间指导病虫害防治 李学林供图
“去年,我种植了95.6亩‘云薯505’,收获的种薯由合作社组织销售,除去生产成本,今年有24万多元的纯收入。这在以前都是不敢想的事情。”云南省鲁甸县新兴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种植户龙正义兴奋不已。
像龙正义这样的脱贫代表在云南不胜枚举,“云薯505”只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云南农科院)科技扶贫的冰山一角。近年来,云南农科院在加强科技创新的同时,主动发挥特色和优势,充分聚集资源、划区分类,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到脱贫攻坚工作中,攻坚克难,取得显著成效。
“我们历来高度重视成果转化应用,服务‘三农’是我院的职责所在,也是彰显农科院的社会价值所在。云南是全国贫困县最多、贫困人口居第二的省份,决战脱贫攻坚和决胜全面小康社会任重道远,我们始终围绕‘把论文写在云岭大地,把成果留给广大农村和农民’这一主题,全力抓好科技成果转化与服务工作。”云南农科院院长李学林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马铃薯产业谱写科技扶贫新篇章
在中央确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中,云南省涉及滇西边境、乌蒙山、滇桂黔石漠化、藏区等4个片区,涵盖15个州市91个县,片区数和片区县数均居全国第一位,是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其中,乌蒙山片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现象复杂、贫困类型综合,是扶贫攻坚难啃的一块“硬骨头”。
“贫困地区要想尽快摆脱贫困、实现跨越发展,必须紧紧依靠科技创新,转变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人的思想观念,促进扶贫先扶志,并与致富能力相结合。”云南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以下简称经作所)所长隋启君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近年来,经作所在马铃薯等新品种、新技术成果转化方面,切切实实在扶贫工作中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比如选派科技骨干,到昭通马铃薯主产区种薯生产企业驻点帮扶,主动融入当地产业扶贫攻坚工作中。
2017年,隋启君亲自带队,选派具有副高以上职称3人组成专家服务团队,带着“云薯505 ”“云薯401”等自育品种和栽培技术,到鲁甸县新兴马铃薯专业合作社、云南万阳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驻点开展科技服务工作。
据了解,去年两家公司生产的1万多吨优质种薯,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全部发放到鲁甸各乡镇和巧家、永善等邻县贫困户手中,目前长势良好、丰收在望。“云薯505”等新品种在鲁甸县等乌蒙山区贫困县的脱贫攻坚中谱写着科技扶贫新篇章。
“要让与我们合作的基层农业科技人员有成就感,要让与我们合作的企业或合作社有盼头,要让种植‘云薯’新品种的农民有好收益。”隋启君强调,科技成果转化,新品种、新技术就是要落到企业、合作社和农民的田间地头。
云南是我国马铃薯种植大省,年种植面积在980万亩左右,年产鲜薯约1060万吨。同时也是全国马铃薯加工业大省之一,年加工产值达15亿元,尤其是在鲜切薯片食品加工方面在国内占有半壁江山。
一年四季均可种植,是云南种植马铃薯的优势之一。尤其冬季马铃薯生产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力。但是品种单一,不能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
结合市场需求,经作所在马铃薯薯片加工新品种选育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2016年,通过云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云薯304”,是国内首次选育的薯片加工富锌马铃薯新品种。经作所与昆明农昌农作物种植有限公司、昆明子弟食品有限公司合作,实现订单生产1.36万亩,各地种植户获得可观收益。
院州县合作增强“造血”功能
滇西边境片区是云南西部、南部边境一线地区,包括保山、丽江、普洱、临沧等10市州共56个县,其中4/5的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面向滇西边境片区的科技扶贫必须一地一策、精准施策,按照科技链与产业链全方位结合、缺什么补什么的方式来开展。”云南农科院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处处长王晖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该院先后与大理州、陆良县、景谷县、砚山县签订了院州(县)合作战略协议。在总结历来扶贫开发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扶贫措施,更加突出扶贫攻坚的“造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