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发表
有效教学新论

 

摘 要通过澄清有效教学的概念,反思盲目“效率崇拜”下有效教学的弊端,避免教育者陷入功利主义的泥潭;回归有效教学本真的基础上,丰富、拓展其内涵,挖掘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新义。在更高的层面上探寻有效教学的价值和意义,使其不仅是单纯追求教学效率和效益的活动,而且成为一种能够平衡各种关系的理想教学。

关键词有效教学 效率崇拜 平衡

“有效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围绕教学效益探寻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其理论发展至今已有相当的成果,但受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愈来愈追求科学化和技术化,对“效率”的盲目崇拜遮蔽了其本义。在此情境下,深入挖掘有效教学内蕴人文性中的魅力与生命活力及教学过程中的乐趣和幸福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其突破口在于找寻和把握“有效教学”深刻内涵中介于“教”与“学”,“科学”与“人文”、“技术”与“艺术”、“社会”与“个体”、“教师”与“学生”等这些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基本概念之间的平衡点。

一、有效教学中的“有效”

最初来源于企业管理领域“效率”概念的“有效”,在但凡经历过教学活动就一定有所成效的教学领域被拓展为以下五层含义:A.“实效”,相对于“虚效”,指实在的、实际上达成的效果;B.“高效”,相对于“低效”,即用最少投入获得最大产出;C.“良效”,相对于“劣效”,即积极的、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正面效果;D.“长效性”,相对于“即时性”,是为这一效果非昙花一现,持续时间长,对未来影响大;E.“全效性”,相对于“片面性”,希望在各方面皆有收效。综上,有效教学中的“有效”为务求“实效”、意在“高效”、保证“良效”、旨在“长效”、力达“全效”的效率概念。

实践层面上普遍认为的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教学任务量越多、学生考试成绩越好就越有效的观点有待商榷。教学应以“有效”为底线,而真正意义上平衡了各方诉求的“有效教学”可作为现代教学的追求,成为一种理想教学。

二、盲目“效率崇拜”下的有效教学

近代大众普及教育的开展客观要求教学扩大规模、加快速度,但当各种追求效率的方法应用于课堂学习、教师、学校组织管理乃至整个学校系统时,便产生了对效率的狂热追求。“学校”如“工厂”,“教室”如“车间”,“学生”如“产品”,“教师”如“监工”;测试成为对师生进行分等使之标准化的便利工具。对教学效果的功利性追求、教学目的的实用性规约及教学实施的技术化倾向,不可避免地使教学走向规模化、程序化、技术化和统一化。

置身充满效率崇拜的功利性、极端狭隘的实用性与纯粹技术理性的“思想赤贫”、“情感沙漠”的教学世界,丢了个性、生机和智慧,教学成为平面、线性、单调、贫乏的“目中无人”的机械性劳动;教师不知不觉沦落为教学活动过程的被动客体,不再是对探寻教育过程实质感兴趣的教育者;有效教学被异化为简单粗暴、机械统一、急功近利的教学活动。

三、平衡各种关系的有效教学

鉴于目前时代功利、浮躁和媚俗的价值观甚嚣尘上,我国现存的教学低效而学生负担重、追求片面的功利性等弊端,应站在更高的立场上进行反思,在教学论范畴内重新考量各种关系,努力寻找和把握有效教学的平衡点,回归其初衷。

1.教与学

人自身的复杂性及与周围环境的复杂关系使教学成为充满互动的复杂系统,它不仅保持现有的全部能力,还提供发展的机会;不只保持已有的知识,还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信息时代学习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学习的过程由“外获”更多的转化为“内求”,更为回归“求真爱知”的本质;教和学彼此依存、辩证统一,师生双方均有受益。

有效教学与原生的、自发的、偶然的教学相比发生了根本转变,表现为一种自觉的、科学的、不断完善的教育存在方式和社会实践活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需提前学会所教知识,还需对其进行理解和加工并让他人接受,因完成了教学资料的输入、解构、重组和输出,对知识的掌握更透彻而成为教学活动的受益者;通过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充实自己,钻研学习方法、完善教学方法,将“学”的过程与学生共享,成为“学”的榜样、学习方法的传授者。有效教学的目的是有效地“学”而非有效地“教”,衡量“有效”的标准从来就是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的,最终的责任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学。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和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生,实现有效教学就要迎接挑战:教学准备阶段将更艰辛;实施过程将更灵活;评价手段将更多元。

2.科学与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