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发表
关于ICU,你需要了解的真相

 

ICU是Intensive Care Unit的首字母组合,也就是“加强医疗病房”的简称,又称重症医学科。提起ICU,给人的印象常常是“死亡率高、花费高,全身上下插满各种管子并连接着各种仪器、设备支撑着奄奄一息的病人”。通过这些观念可以看出,无论是大众还是非ICU专业的医务工作者,对ICU都缺乏必要的了解。因此,有必要让大家知晓ICU这个专业的来龙去脉及其存在的重要性,减少对这个专业的误解。最终促进ICU资源的有效利用,从而高效地挽救生命、促进健康。

ICU的发展历史

现代的重症医学理念可以溯源到19世纪末,护理事业的创始人弗洛伦斯·南丁格尔在护理病人时提出“集中护理外科术后病人”的观点,将受伤最严重的住院人员,转移到靠近护理站的中心区域,在那里可以密切观察他们的病情变化。

南丁格尔这一创新的护理理念,逐渐演变成了专门的外科病人术后恢复单元,把手术后的病人集中在一起,护士可以密切监测病人的病情变化。随着高风险外科手术,特别是神经外科手术的日益普及,1926年,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神经外科医师Dandy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仅3张病床的ICU,也是第一个神经外科ICU。其后,这种集中观察病人病情的单元逐渐增多。直到1958年,心肺复苏之父Safar在巴尔地摩城市医院建立了世界第一个综合性ICU。1970年,危重病医学会的成立,标志着重症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医学学科而诞生。

早在1974年,我国部分医疗机构以抢救心、肺、肾功能衰竭为目的的“三衰”病房,构成了我国ICU的雏形。从事ICU工作的医师多来自内科、外科或麻醉科专业领域。1984年,北京协和医院创建的ICU在国内首次引入了西方重症医学学科建设理念,标志着我国重症医学开始了新的发展历程。1988年,原卫生部对医院等级进行评审时,将ICU作为三级医院的必备条件之一,促进国内多家医院相继建立了ICU。2009年2月,原卫生部颁布《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要求具备条件的二级以上医院须成立重症医学科,此举进一步促进了重症医学的发展。时至今日,ICU的软件和硬件条件都有了明显进步,各医疗机构逐步培养了一大批ICU专业医务人员,在各种危重症的诊治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大大提高了急危重症的抢救成功率。ICU的救治水平成为衡量医疗机构综合医疗实力的重要指标。

ICU有哪些作用

ICU是医疗机构的急危重症救治平台,集中了全面的医疗资源,包括抢救设施及专职医务人员,对重症患者进行24小时密切监护治疗,覆盖各个学科专业的急危重症。ICU这个救治平台为危重患者提供最强的生命支持治疗,避免患者短时间内死于器官功能衰竭,为患者争取时间以进一步改善病情。ICU不同于那些专科病房设置的监护单元,如冠心病监护室CCU、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CU、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CU等,摆脱了单一器官概念的束缚,强调危重患者作为一个整体,擅长循环功能、呼吸功能、肝功能、肾脏功能等重要器官功能的支持,在各种休克的监测、持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技术、人工肝、重症超声技术、危重患者营养支持和抗生素合理应用等方面均具有很高的认识水平,大大提高了危重患者抢救的成功率。

ICU为重大手术、高风险手术、多发伤和复合伤救治、危重孕产妇抢救等提供了重要保障。这些病人常常发生多器官系统损伤,其病情的危重程度和复杂性,是任何单一专科的重症监护单元均无法满足的。ICU这些诊断和治疗理念以及全方位的高抢救水平,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ICU收治哪些病人

ICU收治病人的标准主要有三个方面。

其一,急性、可逆、已经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衰竭,经过严密监护和加强治疗,短期内可能得到恢复的患者。ICU治疗可以有效地降低这些病人的早期死亡率。例如各种诱因导致的急性循环衰竭,包括心衰、休克,经初步处理暂时未得到纠正,ICU的监护和综合治疗为患者赢得纠正诱因的时间和机会。

其二,患有急性可逆性危重病的患者。如病人经历外科大手术后存在各种高危因素,具有潜在生命危险,需要在ICU内进行持续性特殊监测,以尽早发现脏器功能改变而及时给予加强治疗,经过严密的监护和有效治疗可能减少死亡风险。

其三,在部分器官功能不全的基础上,出现急性加重且危及生命,经过严密监护和治疗可能恢复或接近原来状态的病人。例如病人有慢性心、肺或肾脏等基础疾病,但平时代偿功能尚好。当各种诱因导致慢性功能不全急性加重时,ICU的治疗能在某种程度上缓解急性并发症,在诱因纠正的前提下有望短期内使病人恢复或接近原状态。虽然ICU治疗不能使慢性疾病痊愈,故不能改变最终结局,但ICU可以帮助这类病人度过急性期,转到相应的专科科室接受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