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9-07 10:29 | 来源:墨客学术 | 作者:墨客学术 | 点击:次
“哲学”(philosophy)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在希腊语中它由“爱”和“智慧”两字组成,是“爱智慧”或“智慧的朋友”之义。因此,人们常通俗地将“哲学”解释为一门关于热爱和追寻智慧的学问。大体上说来,这样一种解释是不错的,因为哲学作为一门学问之起源即是如此。不过,显而易见,这一解释过于宽泛,因为它没有讲清哲学到底属于哪一种智慧。实际上,要具体而准确地把握“哲学”概念,要讲清哲学到底属于哪一种智慧,需要解释清楚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为什么”的问题,即人为什么要热爱和追寻智慧?二是“是什么”的问题,即“哲学”是什么样的智慧?三是“怎么样”的问题,即“哲学原型”是什么?本文希望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来深化对于“哲学”概念的理解。下面,我们先探讨第一个问题。
一
人为什么要热爱和追寻智慧呢?这得从人的本性谈起。按照基督教的说法,整个世界都是上帝创造出来的,人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出来的。《圣经》载:“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神就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象造男造女。”[1]2中国古代经典也有类似的说法,认为人也是神创造出来的。例如,“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2]《卷十二》“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絙泥中,举以为人。”[3]608根据上述经典来分析,既然人由神所创造,那么人就兼有神的品质,同时又因是被创造物,故又毕竟不是神。具体讲来,上述所引经典包含着两个方面的理论意义:其一,神是无限的、完美的、圆满的;其二,人是有限的、欠缺的和不圆满的。相对应地看,前一个方面指神的本性,即“神性之实”;后一个方面指人的本性,即“人性之实”。从经验上讲,对于“神性之实”我们既不能证成,亦不能证伪,所以不能妄下论断。不过,对于“人性之实”我们仅凭经验即可以下论断——断定人确是有限性的存在。正因为如此,人之有限性与神之无限性之间形成了一种张力。
那么,如何理解人的有限性呢?要理解这一问题,需要与无限性对照地来讲,因为张力产生于二者之对照。《庄子》有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4]115又曰:“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4]155综而言之,人生面临着三大难关:一是“吾生有涯”的“命”关;二是“知也无涯”的“知”关;三是“人生意义”的“义”关。具体来讲,其一,人生是短暂的,它与永恒之间存在着张力,此是“命”关。能否克服这种张力求得不死、实现永恒,是自有人类以来便面对的一个难关。其二,知识是相对的,它与绝对真理之间存在着张力,此是“知”关。人类知识虽然会不断地积累和增加,但人从来没有穷尽知识、获得绝对真理。这样,能否通过具体知识求得“知识大全”、通过相对真理获得绝对真理成为人所面对的另一个难关。其三,意义是相对的,它与终极价值之间存在着张力,此种张力为“义”关。因此,由相对价值以获得绝对价值成为人类面对的又一个难关。很明显,这三个难关所透显出来的均是人类的有限性。
尽管如此,人类却表现出一定的“神性”,即具有一定的无限性。人虽是动物,但非一般动物;一般动物是绝对有限的,而人是相对有限的。概括地看,人的无限性有三个方面:其一,人是“完美主义”者(perfectionist)者或曰“改良主义”者(reformist)者。人不同于一般动物,他具有趋向完美和改良存在的本性。即,人类具有突破具体追求抽象、突破凡俗追求神圣、突破欠缺追求完美即突破有限追寻无限的本性。其二,人是思辨性的存在,即人具有“理论理性”。人不仅可以思考宇宙世界,而且可以思考人类社会;思考宇宙世界之结果是获取自然科学知识,思考人类社会之结果是获取社会科学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人具有“反思”的能力,即对思考本身进行再思考的能力。就生命演化的历程来看,人类是首次出现的能够自我“反思”的物种。其三,人是价值性的存在,即人具有“实践理性”。“实践理性”所面对的不是一个必然的领域,而是一个自由的领域,其探索的结果在于获得人文知识。在此意义上,相对于一般动物来讲,人的出现是生命演化历程的一大突变;这一突变的主要标志不是“理论理性”,而是“实践理性”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