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9-07 06:15 | 来源:墨客学术 | 作者:墨客学术 | 点击:次
天人合一意为与先天本性相合,最早由庄子阐述,后被董仲舒发展为哲学思想体系,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以下是学术堂为大家总结的《关于天人合一的论文》共5篇,仅供参考。
【第一篇】论文题目:生态文明与“天人合一”
摘要:生态文明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最新实践理念。“天人合一”是中国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总体把握, 是中国哲学理性认识的结晶。理性认识转化为具体实践必须经过建立实践理念这一中介环节。因而, 生态文明实践理念的形成, 既是对中国哲学“天人合一”思想这一理性认识的创造性转化, 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这一思想取得生态保护实践经验的总结, 更是将“天人合一”思想运用到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的必要中介。
关键词:生态文明; “天人合一”; “美丽中国”; 实践理念;
生态文明理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最新实践理念。“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总体把握, 是支撑生态文明的中国哲学基础。***总书记高度重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传统生态智慧在解决当下生态危机, 形成现代生态文明实践理念以及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实践中的启迪与运用。本文通过分析生态文明实践理念与“天人合一”哲学思想, 以及“美丽中国”建设具体实践的内在逻辑关联, 以彰显生态文明在传承传统生态智慧和指导具体实践中的关键作用。
一、“天人合一”:中国哲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总体把握
天人关系问题贯穿于中国古代哲学, 目前关于此的最早记载出自《尚书·泰誓》“天视自我民视, 天听自我民听。”而从先秦诸子到宋明理学心学再到清初的朴学, 历代先哲从不同视域探讨着天人关系问题, 并逐步打通了宇宙、社会、人生之间的关系。宇宙是人生活的自然环境, 在中国哲学术语中被称为天, 并逐渐引申为“主宰之天”“义理之天”和“自然之天”。社会的群众生活方式和个人的生存方式合在一起, 称之为人, 又可分为有理想人格的“圣人”和尚未进入“天人合一”境界的“凡人”。[1]天人关系的主导思想是“性天相通”“民胞物与”等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相互依存, 这与西方“人是万物的尺度”等人与自然对立思想截然有别。季羡林指出:“东方道德的基本原则是‘和’, 这个伦理原则的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的合一。”[2]他认为“天人合一”思想是将人类从与自然矛盾对立中拯救出来的重要思想资源。
“敬畏自然”“善待自然”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内涵。从孔子开始, 儒家便对天有一种深深的敬意。《论语·季氏》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 畏大人, 畏圣人之言。”仔细体悟孔子的天命思想, 他认为天并不是神, 而是具有伦理价值和生命意义的自然。《论语·阳货》中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 万物生焉, 天何言哉。”这里的天, 同样也是自然。四时运行, 万物生长, 人之“生”与天之“生”息息相关。因而, 人应当像看待生命那样看待一切事物, 像爱护生命一样保护自然。“善待自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 《国语·鲁语》记载, 某年夏天, 鲁宣公在泗水河边撒网捕鱼, 大夫里革劝阻他说“今鱼方别孕, 不教鱼长, 又行网罟, 贪无艺也。”鲁宣公听到以后, 羞愧地说:“吾过而里革匡我, 不亦善乎!是良罟也, 为我得法。使有司藏之, 使吾无忘谂。”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 张横渠的“民吾同胞, 物吾与也”以及王阳明的“人与天地万物一体”, 都是从“天人一体”“天人合德”的视域来讲“天人合一”。他们“一方面是为了……顺应天德并确立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人间伦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确立一种人与自然相依的伦理。”[3]从而教导世人要敬畏自然、爱护生命。
“顺应自然”“合人于天”是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要求。老子说“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庄子在《庄子·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道家也提倡对自然的敬畏,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自然万物都是自然天道的衍生物, 人没有把自然作为满足自身欲望的特权。庄子:“天地者, 万物之父母也”也表达了这一思想。“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对人与自然关系最为凝练抽象的表达, 天与人是“和而不同”的有机整体, 因而, 要求人们“敬畏自然”“善待自然”“顺应自然”, 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生态文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