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02 00:09 | 来源:墨客学术 | 作者:墨客学术 | 点击:次
原标题:完整准确地理解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资本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历史地、发展地、辩证地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存在的各类资本及其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本是带动各类生产要素集聚配置的重要纽带,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发挥资本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同时,必须认识到,资本具有逐利本性,如不加以规范和约束,就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危害。”这一重要论述,既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基础上所获得的对资本及其功能和作用新认识的概括和总结,也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资本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一
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资本理论主要是在《资本论》中阐发和论证的。《资本论》是一个复杂的文本群,它是马克思从19世纪40年代直至去世40余年观察资本主义社会、剖析资本运行的机制和逻辑、探索人类超越资本困境和获得最终解放的途径的记录和结晶。综观这些文献中所呈现的对待资本的态度,首先必须指出,马克思是资本、资本主义社会最尖锐、最深刻的批判者。这一维度的思考与论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资本通过“暴力”和“罪恶”完成了原始积累。马克思对此作了最本质的揭示,指出“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资本论》为我们描绘了资本原始积累的残酷性。在欧洲,约从15世纪最后30多年到18世纪末,资产阶级“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最龌龊、最卑鄙和最可恶的贪欲的驱使下”,剥夺农民土地、实行殖民扩张。诚如马克思所说,“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的不过是“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等等。
其二,资本借助“雇佣劳动制度”追逐着无限的利润。完成了原始积累的资本家也造成了社会经济结构中“劳动者和劳动条件的分离”,即“在一极使社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转化为资本,在另一极使人民群众转化为雇佣工人”。由于失去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工人为了生存,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这样,资本家就迫使无产者把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给自己,而付给工人的工资只相当于其劳动力的价值,而工人创造的超出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即剩余价值部分就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了。在这一制度下,“工人仅仅为增殖资本而活着,只有在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他活着的时候才能活着”。工人创造的价值越多,自己的价值就越低;创造的财富越多,自己就相对地越贫穷。可以说,雇佣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赖以存在的基础,“没有雇佣劳动,就没有资本,就没有资产阶级,就没有资产阶级社会”。
其三,资本会引发普遍的社会性危机。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消费和阶级关系上体现出来。诸如,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普通大众购买力相对缩小、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都形成了尖锐矛盾。这些矛盾首先导致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周期性的经济混乱并引发经济危机,而经济领域的危机最终会扩展至“国家制度、社会结构、政治、意识形态等资本主义关系的各个方面”。前苏联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将此称为“资本主义总危机”现象,认为这“是整个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全面的危机,其特征是战争和革命,是垂死的资本主义和成长的社会主义之间的斗争。……这种危机的基础,一方面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瓦解日益加剧,另一方面是已脱离资本主义的各国的经济实力日益增长”。
以上述“资本观”来看,《资本论》的意义在于,它作为“工人阶级的圣经”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革命的指导作用;它将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资本论》的逻辑”;它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及其辩证关系的原理的论证;它对矛盾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方法和“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辩证方法的运用,等等。
二
然而,马克思是一个辩证论者,《资本论》更是辩证法的“杰作”。如果回到《资本论》及其手稿,我们会发现,马克思在揭示资本及其制度罪恶的同时,并没有否认它对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相反,他也非常看重“资本的伟大的历史方面”“资本的伟大的文明作用”和“资本的文明面”。在他看来,这是资本本质及其功能另一方面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