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01 10:57 | 来源:墨客学术 | 作者:墨客学术 | 点击:次
原标题:劳动何以成为人的第一需要
劳动是人类生存的基石,是人自身发展的决定性要素,也是贯穿马克思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有一句名言: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是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这里,马克思提出了一个广为人知的观点“劳动已经成为人的第一需要”。实际上,马克思的劳动观也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观,到《资本论》时期劳动属于“必然王国”的观点,最后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明确表述为“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的观点。深入分析马克思的劳动观的这一发展过程,有助于我们深化对马克思“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观点的认识。
马克思的劳动观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把劳动看作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外化),把劳动产品看作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人在劳动中得到发展(人的发展),这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笔记本Ⅲ的核心思想。马克思进而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提出“环境的改变与人的改变”统一于实践(劳动或生产)。在《资本论》及其手稿(特别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马克思进一步阐发了自己劳动观的五个论题,包括塑形论、凝结论、观念论、必然王国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论。
“塑形论”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论述的“劳动是活的、造形的火”的思想,相关论述还包括“原料被消费了,因为它被劳动改变了,塑形了”,“这种再生产,一方面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占有,另一方面,同样也表现为客体的塑形,客体从属于主体的目的”。塑形论强调的是,在亚里士多德关于质料与形式关系的理论中,给质料赋予形式的,是感性的对象性活动即劳动。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中还对此作了进一步解释:“人在生产中只能像自然本身那样发挥作用,就是说,只能改变物质的形式”。马克思的“塑形论”思想,与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笔记本Ⅲ开头关于“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私有财产作为自为地存在着的活动、作为主体、作为人,就是劳动”以及劳动是“财富的主体本质”“地产的主体本质”“工业的主体本质”等说法是一脉相承的。塑形论是马克思“劳动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思想的形象化说法。
“凝结论”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活劳动凝结在死劳动中的思想。马克思指出,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这种抽象人类劳动,从主体方面来说(即作为“活劳动”),是“人的脑、神经、肌肉、感官等等的耗费”。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使用的是“人的本质力量”这一具有浓厚黑格尔思辨哲学意味的表述。从客体方面来说(即作为“死劳动”),这种抽象人类劳动只是同一的幽灵般的对象性,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即不管以哪种形式进行的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单纯凝结。这些劳动产物现在只是表示,在它们的生产上耗费了人类劳动力,积累了人类劳动。马克思有时也用“结晶”来表达与“凝结”类似的意思,这只是不同的修辞表达方式。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还有人“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这一形象化的说法。
“观念论”是指人在实际生产劳动产品之前已经在观念中把它生产出来了。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中说:“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其实,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已经表述过类似的思想:“诚然,动物也生产。动物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马克思劳动观的“观念论”,凸显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思想的核心内容。按照《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笔记本Ⅰ的著名说法,“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人在实际生产劳动产品之前已经在观念中把它生产出来的“观念的东西”,首先内化于劳动者的“活劳动”中,最终凝结在劳动产品中,成为“死劳动”即积累的劳动,成为人类的文明成果和财富。因此,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贯穿整个人类历史的人类抽象劳动。当马克思把资本主义雇佣劳动说成是“异化劳动”时,是把异化劳动与作为人类抽象劳动的自由活动作对照来说的。许多学者把与观念论相关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看作是共产主义社会体现“人的自我实现”的活动,这是对马克思思想的极大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