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发表
四川: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我省学校体育整体、均衡、协调发展

 

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
推进我省学校体育整体、均衡、协调发展 四川省教育厅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处

2006-12-23收藏

  四川省是西部地区的农业大省、人口大省、教育大省,在8700余万人口中,农业人口约占83%。四川省现有各级各类学校近28000所,其中农村中小学近25000所,约占我省学校总数的89%,因此我省学校体育发展的整体状况,取决于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水平,农村学校体育成为四川学校体育工作的基础;同时四川又是高教大省,有不同层次的学校73所,是国家培养健康体魄的高素质人才的物质载体和阵地,成为四川学校体育工作的龙头。因此切实加强对高等学校和其他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对于促进我省学校体育工作整体、均衡、协调发展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我们认真贯彻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积极探索我省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路子、新办法。在教育部和四川省教育厅的领导下,我省学校体育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探索和积累了一些经实践证明的有益经验。教育部分别于1995年和2002年两次在我省的岳池县和南部县召开全国西部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现场研讨会,总结和推广了我省发展农村学校体育的经验和做法。近年来高等学校在体育管理、师资队伍、体育教学、群众性体育活动和运动训练、场馆设施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突破,我省高等教育、基础教育体育工作在均衡、协调中整体迈上了新的台阶。

  一、结合省情,确定目标,推进我省学校体育工作协调发展

  我省学校体育的发展长期面临着缺经费、缺师资、缺场地器材等诸多困难,体育课开课率在县城以下学校不足70%,村小一级则不到50%,体育工作在农村相当落后;而高等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设备基本能够满足需要,尤其是2000年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运动会在我省举行促进了高校体育场地器材建设的飞速发展,基本能够满足高校扩招后学生体育活动的需要;以成都为首的我省城市群学校体育师资条件好,设施设备及器材配备水平高,但体育活动场地普遍偏小。可见,发展不平衡是我省学校体育的基本特点。究其原因是缺乏学校体育总体发展规划,指导思想和体育工作目标不明确,在客观上极大地限制了我省农村、特别是贫困山区学校体育的发展。为此,我们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确立了我省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目标和指导思想,制定了发展规划和工作重点,把农村作为发展四川学校体育工作的基础。

  (一)确立了基本的发展目标,即“让每一个孩子(包括农村孩子)都能享有体育,都能在体育的过程中愉悦身心,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二)制定了发展规划和工作重点。即抓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全省中等师范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契机,稳定和适度推进高校体育场馆现代化建设,大力改建、新建农村学校的体育基础设施,督促各级政府加大对学校体育尤其是农村学校体育的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在扩大中师招生和高校体育专业招生规模中,加快小学体育师资的培养,提高体育课的开课率,力争在2010年基本建立起具有四川特色,适应时代发展的学校体育体系。

  (三)在高校及城市学校体育发展中,我们强调“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农村学校体育发展中,我们强调这样一个指导思想,即“只要是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身体运动受到广泛的体育文化知识教育,不论是正规的或非正规的、‘土’的或‘洋’的,在我省农村学校现有条件下都应该充分的肯定和支持。”

  在具体指导学校体育目标、规划的实施上,我们着重抓了三项工作:一是将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纳入大教育体系同时推进;二是将学校体育教学、“两操一活动”整体推进;三是“以点带面、点面结合,重在全盘”的推进策略。

  十几年的实践证明,我省基本实现了所规划的学校体育发展目标。到“十五”后期,全省高校体育在稳定中发展,满足了大规模扩招后学校体育教学、学生体育活动、运动竞赛、运动训练的基本需要;50%的城市高中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达到了高水平的要求,90%以上的中小学体育基础设施能基本满足教学需要,体育教师队伍(含兼职教师)基本配齐,开课率达到93.3%,从2002年至今除个别农牧县外全省中小学陆续、顺利进入新课程试验并取得较好效果。我省岳池县、南部县先后成为全国农村学校体育的先进典型,对带动全省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全面开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分区规划、分类指导,促进学校体育工作整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