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4-15 06:26 | 来源:墨客学术 | 作者:墨客学术 | 点击:次
原标题:英语能力明显弱于他国我国高校外语教学必须转型
CFP
2014年11月国际英孚教育发布2014年全球成人英语熟练度指标报告,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大陆的成人英语水平为50.15分,落后于亚洲的韩国(53.62)、日本(52.88)、中国香港(52.50)、中国台湾(52.56),甚至越南(51.57),属于低熟练度。统计还表明,中国成人英语水平最高的是从18岁到24岁这个年龄段,到了24岁后就开始走下坡路,英语水平逐渐退化,而亚洲成人这种英语水平下跌情况直到35岁以后才开始出现。另外,在行业方面,中国公司员工的英语水平也低于全世界平均水平,如在IT领域,中国员工英语水平(46)远低于越南(62)、中国台湾(58)、韩国(55)和日本(54),同样,金融、制造业等领域的员工英语水平也低于全世界平均水平。这些数据说明,我国大学毕业生的英语能力无法适应国家的国际化战略需求。
我国大学毕业生无法适应国家国际化战略需求
国际化战略需求有两个概念。一是企业国际化战略,是指企业产品与服务在本土之外的国际市场的发展战略;二是学术国际化战略,是指高校和科学界的研究成果用国际通用语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和交流的发展战略。可见国际化战略是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很重要一部分。但是我国企业员工和科技人员的外语能力却制约了这种战略的胜利实现。
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已从“本土型国家”向“国际型国家”转变,最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全球化特征越来越明显。以上海为例,截止到2014年10月底,外商在上海累计设立跨国公司地区总部484家,其中亚太区总部24家,投资性公司295家,研发中心379家。一方面,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和机构落户中国,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进行国际跨国并购和投资。2013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的5090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901.7亿美元,而这个数据在10年前的2003年只有28.5亿美元。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虽然最近几年我国互联网企业、金融企业、能源企业、IT企业等大都已经走到了国际前列,企业的国内市值巨大,但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还是很小,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国际化人才。前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尧学做了调查,发现印度软件行业的从业人员远少于中国,但他们的出口为100亿美元,是中国的6倍多。“主要问题是我们大多数大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比较差,很难适应信息技术领域国际化进展的需要”。据统计,我国目前在海外工作的各类人员已超过300万,但在各行业内能熟练运用外语与国外客户洽谈业务、签订合同的人才非常稀缺,即便在员工英语较好的上海。
这种情况同样发生在学术界。国际著名学者斯波尔斯基(Spolsky)认为,第三世界科学家对他们的学科的贡献要超过了30%,但发表的论文还不到国际顶级专业学刊的5%,这和学术英语水平低有很大关系。日本科学家为什么能从1949年起获得了22个诺贝尔奖,与日本大学生具有很强的专业领域内英语读写能力有很大关系。英国工程技术学会(IET)是工程技术领域的国际顶尖专业学术学会。根据英国工程技术学会中国区出版总监高文(Govan)介绍,中国科学家在IET提交的论文和最终发表的论文之比率仅为16.5%,远远落后于我们邻国日本和韩国,后者发表率达到了25.2%。日本高校在SSCI和A&HCI这两大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是中国内地高校的3倍。清华大学原外文系主任孙复初批评清华的大学生“四、六级考试过关之后,英文文献读不了,英文论文写得一塌糊涂。”上面这些事实说明,我国大学毕业生英语应用能力的缺陷已严重制约了我国国际化战略需求的发展和实现。
我国高校英语教育应该做出重要转型
进入新世纪后,为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和国际战略化需求,国家在2002年颁布了《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提出要培养一大批国际化的优秀企业家和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学科带头人。2010年国家又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校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国际化人才一般应具备以下素质:宽广的国际化视野;扎实的本专业国际化知识;熟悉和掌握国际惯例;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独立的国际活动能力。这些素质都是以较强的外语能力,尤其是专业领域内的英语交际能力为基础的。没有较强专业领域内的英语交际能力,就不可能很好地掌握国际化知识,也无所谓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活动能力。所以,教育部在2007年颁布的《关于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要求各高校“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能力”。